
四川在线记者 王培哲 宜宾观察 侯晓梅
看着山路上远去的冷藏车,陈鹏宇心里一块石头落了地。入秋之后,宜宾市兴文县仙峰苗族乡的方竹笋采收进入尾声,10月13日中午这一车就有1.5吨。这意味着,今年他家的鲜笋销售纯利润有望突破3万元,这个数字不高,但足以让他坚定销售鲜笋的信心。
方竹笋是宜宾兴文特产,味道鲜甜,是秋季市场上的主要笋类之一,鲜笋每斤价格最高可卖到20元。但鲜笋保质期非常短,常温下3到5天就可能变质,过去大家都是把鲜笋制成笋干等加工品。去年这个时候,当地尝试在竹林经营大户中探索鲜笋销售,陈鹏宇家是第一个“吃螃蟹”的。
然而由于鲜笋销售需要严格的保鲜手段,去掉物流和人力成本后,陈鹏宇一家却不赚反赔。“家里祖祖辈辈经营了上千亩竹林,一年下来居然倒贴钱。”陈鹏宇记得,当时乡里不少大户劝他别太冒进,做加工笋的生意就好。
仙峰苗族乡副乡长冯毅则劝陈鹏宇坚持,“如果只是为了赚钱,卖笋干当然更稳当。但你去市场上看看,加工笋越来越‘卷’,行情好的时候每斤能超过3块钱不?还是要用质量说话,走一条有高毛利的路线。”
冯毅还有另一重考量。目前仙峰苗族乡的竹林面积十万余亩,部分竹林生长过密导致林下空间不足,进而影响竹笋质量。长久下去,无论是销售鲜笋还是加工笋,品质都会受影响。只有主动抚育、降低密度,才能培养出个头大、卖得上好价钱的竹笋。如果按照鲜笋销售,价格是普通加工笋的数倍,能够有效带动居民增收。
转型是必然,但眼下的问题也不能回避——鲜笋不耐放,而高频次的冷链运输又带来较高的运输成本。于是,今年9月方竹笋大量上市的时候,县乡两级一起谋划,给陈鹏宇找到一个“帮手”——一个集装箱大小的冷库。箱内的温度控制在3到4度左右,50多个立方的容积能装下数吨鲜笋。
这是一台装在轮子上的冷库,从兴文县僰王山镇太安村运来,那里主要生产冬笋和春笋,夏天之后冷库闲置,就搬到了陈鹏宇所在的村里。不仅陈鹏宇一家,周边有需要的村民都可以在冷库里存放鲜笋,每天采挖的鲜笋可以在冷库里储存起来,等待车辆统一运输。
另一边,冯毅手机里的消息一直没有断过。从兴文县城的超市,到宜宾乃至成都的批发市场,每天一大早就有人发来鲜笋需求,之后便是不断催货的提醒。
为了把鲜笋运出去,兴文县林业和竹业发展服务中心协调了外地来兴文的冷链货车,让他们在返程时顺路带货,这样能把鲜笋的冷链运输费用降低到每斤不到1毛钱。此外,还通过兴文县开通的农产品“城乡直通车”运往各大超市和位于兴文经开区竹产业园的“云仓”。经过“云仓”分拣,小件鲜笋也能用快递发出,满足电商市场需求。
“目前来看全国秋笋市场仍然是供不应求,我们的方竹笋最远卖到了东北。”兴文县林业和竹业发展服务中心副主任周念武说。
周念武介绍,兴文县近三分之一的竹林面临疏于管理、密度过高的问题,这会导致林下产品质量下降。这意味着竹子多了,但笋子的个头小了。“有陈鹏宇这样的大户带头,移动冷库解决保鲜最初一公里,卖出来的鲜笋更有赚头,进而带动大家主动开展竹林抚育,提升竹林整体产出效益。”
来源:四川在线
主办:四川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