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四川资讯

规划面积超1830万亩,四川国储林如何“储木”又“储金”?

发布时间:2025-10-15 22:11:04

四川在线记者 陈俊伶  

10月14日至15日,全省国家储备林建设工作现场推进会在巴中通江召开。

记者从会上获悉,自2022年全面启动国家储备林建设,截至目前,四川国家储备林备案项目达170个,覆盖21个市(州)的105个县(市、区),规划面积超过1830万亩,总投资规模高达1846亿元,建设规模和体量居全国前列。作为全国林地面积最大的省份,四川如何深耕我国木材安全战略保障,推进国家储备林建设?

科学经营

从“绿起来”向“好起来”转变

“建设国家储备林,根本目标不是简单地扩大绿化面积,而是要为国家培育稀缺、优质的大径级木材。”四川省林业工作总站相关负责人介绍,四川部分森林虽“绿”,却面临“成长的烦恼”:林木密度过高,导致管护质量低、病虫害风险大,直接制约了森林蓄积量的提升和林业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全省超过8000万亩的人工商品林,是一座沉睡的“绿色宝库”。“如果通过科学培育,按每亩出材3立方米、市场价500元计算,这片林海的木材收益潜力轻松超过千亿元。”上述负责人强调,“但兑现这份潜力的钥匙,在于优化林分结构、提升经营水平,让木材更值钱。”

这把“钥匙”如何起作用?在诺江镇千佛村大径级核心培育基地对比样地展区,两块用红蓝警示线划分的样地展示着答案。在现场记者看到,蓝色线内的对照样地,林木杂乱拥挤,阳光难以透入,显得缺乏生机。几步之遥的红色线内,是今年经过首次科学抚育的固定样地:林木疏密有致,空间开阔,通风透气。

“国家储备林建设,不仅是栽树,有时也需要科学地‘砍树’。”四川省林业和草原调查规划院高级工程师张思丽介绍,这片林地的优势树种是柏木,此前因树种单一、密度过高,导致林内光照不足,水土保持能力弱,甚至出现枯死木。“我们遵循‘砍小留大、砍劣留优、砍密留疏’的原则,就像为庄稼‘间苗’,移除那些长势差、影响优良树木生长的‘竞争者’,为有培育价值的优势树释放生长空间。”

未来,林场还将补植楠木等珍贵乡土树种,最终将林地调整为每亩30-40株、不同树龄层次交错的健康森林结构。“等到项目期末,采伐了成熟的柏木,一片生机勃勃的楠木林将接力成长,成为可持续增收的资产。”

科技,则让传统的储备林管理走向精准化、智能化。在样地里,每棵重点树木上都绑定了一个不起眼的“黑盒子”,它们实际是智能监测设备。记者用手机扫描设备上的二维码,马上呈现一张清晰的“森林体检表”:胸径、树高、碳储量等关键数据实时更新,一目了然。张思丽介绍,在项目初期,调查人员就引入了激光雷达技术,快速、精准地获取了每一棵树的位置、身高、胸围等数据,并在电脑中生成了高精度的三维模型。“让森林资源变得可看、可量、可分析,为我们科学决策提供了最坚实的数据基石,也将不断释放森林的生长力,提升林业的生产力。”

挑战亦存

金融活水和立体经营破解资金与收益难题

前景虽好,挑战亦存。会上,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以下简称“省林草局”)有关负责人坦言,当前全省国家储备林建设推进过程中,仍存在项目落地难、推进速度有待提升等问题。

国家储备林项目普遍具有投资额度大的特点,“钱从哪里来”是首要难题。记者了解到,四川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原则,以财政补助资金为“引子”,成功撬动了磅礴的金融“活水”。截至目前,金融机构已为全省113个储备林项目授信923.2亿元,其中95个项目已获得贷款投放242.7亿元,有效解决了启动资金的瓶颈。为规范项目全流程管理,省林草局还在会上向各市州印发了《四川省金融贷款国家储备林项目建设操作指南》,提供了清晰的政策指引。

国家储备林项目“运营长、见效慢”,“以短养长”成为各地交流时的高频词。即利用储备林建设期的空间和时间,同步发展林下经济、经济林等短平快产业,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即时的产值,实现长短结合、良性循环。

在通江县南教城国有林场,这一思路已结出硕果。高大的马尾松下,一个个打着白色油漆标记的木桩十分醒目。“这些木桩都寄生有茯神。”通江县林业局党组成员、南教城国有林场场长徐敏一边介绍,一边挖开一个树根,一块寄生的白色块状菌核显露出来。

茯神是一种珍贵中药材,寄生在松树根部。这片林场利用松林资源,发展林下茯神种植,18到24个月即可采收。徐敏算了一笔账:每亩产量约250公斤,当前鲜茯神市场价每公斤约30元,基地1200亩培育茯神总产值能达到900万元,除去每亩3000元的成本,还能实现利润540万元。此外,基地采用“企业+国有林场+家庭农场”的模式,不仅为企业带来收益,也为当地林农提供了务工机会和收益分成,实现了生态与生计的“双赢”。

除了林下种植中草药,省林草局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要牢牢把握“提质、兴业、利民”的核心要求,精准发力。在筑牢生态本底的同时,着力拓展“两山”转化路径,因地制宜发展木竹加工、生态旅游等特色产业,推动一二三产融合,让国家储备林项目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广大农民群众。

来源:四川在线

主办:四川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