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仙李白曾把酒问月:“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如今,我们举头望月,也总会想到李白,想到眼前这轮明月,隔着千余年时光,也曾挂在李白仰望的天空上。
那么,秋夜听见雨声,雨后闻到桂花香,您会不会像我一样,想起千余年前的洛阳城里,也曾有人沉浸在这雨声、花香中,陶醉不已!
绿云低护黄金屑
绿云剪叶,低护黄金屑。占断花中声誉,香与韵、两清洁。
胜绝,君听说,是他来处别。试看仙衣犹带,金庭露、玉阶月。
——《霜天晓角·桂花》
桂树的叶子由绿色的云朵裁剪而成,一片片温柔低垂,呵护着黄金屑一般细碎的花朵。花界美好的声誉都让它占尽了,无论是香还是韵,皆是既清雅又高洁。
这花绝妙至极!容我细细地告诉你,其来处十分特别。你看那一身仙衣,还带着神仙居所——金庭的露水,泛着玉阶前银色的月光。
这么说来,人们很容易便联想到,桂树来自月宫,桂花香和牡丹花香一样,亦称“天香”。正如宋人刘克庄所写:“却是小山丛桂里,一夜天香飘坠。”
最近,洛阳大街小巷处处飘着桂花香,您不妨走近了仔细观察,看桂花是不是诗人写的这样。
这首词的作者是谢懋(音同冒),字勉仲,号静寄居士。史书中没有谢懋的传记,但有资料显示他是洛阳人,生于北宋徽宗在位期间,卒于南宋孝宗执政末年。谢懋以词知名,其词“片言只字,戛玉铿金,蕴藉风流,为世所贵”,可惜流传下来的仅有十余首。
北宋灭亡时,谢懋不过十来岁,或许也曾经历一番颠沛流离。晚年时,他作《风入松》,“老年常忆少年狂。宿粉栖香。自怜独得东君意,有三年、窥宋东墙。笑舞落花红影,醉眠芳草斜阳”;往事不要再提,人生已多风雨,风烛残年之际,他劝自己,“事随春梦去悠扬。休去思量。近来眼底无姚魏,有谁更、管领年芳。换得河阳衰鬓,一帘烟雨梅黄”。
伤心曲子咱别听
遥知天上桂华孤,试问嫦娥更要无?月宫幸有闲田地,何不中央种两株?
——《东城桂三首·之三》
领略过桂花香的魅力之后,有人喝桂花酒,有人饮桂花茶,有人吃桂花糕,白居易则作了一组桂花诗,其中第三首被谱为《桂华曲》,为当时歌者所唱,在唐代广为流传。
诗中桂花是白居易任苏州刺史时所见,时值公元825年,他54岁。十年过去,白居易以太子少傅分司东都,“月俸百千官二品,朝廷雇我作闲人”,在洛阳过得优哉游哉。
公元838年的一天,67岁的白居易一边喝酒,一边听曲。听歌者唱起他从前写的《桂华曲》,“曲韵怨切,听辄感人”,他挥笔写下《醉后听唱桂华曲》:“桂华词苦意丁宁,唱到嫦娥醉便醒。此是世间肠断曲,莫教不得意人听。”
古文中,“华”同“花”,白居易的原诗明里是写桂花,暗中却是建议朝廷任用贤人,因所谱曲子过于悲切,故而使人听了伤心不已,几欲断肠。
秋天这个季节有点特别,会有人因秋高气爽而心情舒畅,也会有人见秋风秋雨而满怀忧伤。我们都知道白居易字乐天,到了暮年尤为乐天知命,像《桂华曲》这样的“世间肠断曲”,我猜他也不愿听。
枕着雨声觉更香
凉冷三秋夜,安闲一老翁。卧迟灯灭后,睡美雨声中。灰宿温瓶火,香添暖被笼。晓晴寒未起,霜叶满阶红。
——《秋雨夜眠》
见惯了官场上的明争暗斗、尔虞我诈、血雨腥风,晚年白居易甘愿远离政治中心,“中隐”于东都洛阳,做一名安闲的老翁。
白居易健康状况一直不太好,各种疾病缠身,对季节变化十分敏感。夏天他怕热,自己穿着“轻似雾”“薄如云”的生衣,还不忘给贬官在外的好友元稹寄去一身儿。
夏末秋初,几场雨后,年迈体弱的他感到雨后秋凉:“夜来秋雨后,秋气飒然新。团扇先辞手,生衣不著身。更添砧引思,难与簟相亲。此境谁偏觉,贫闲老瘦人。”团扇、生衣、凉席都不用了,叫小丫头去库房取秋冬季用品,开启换季模式。
按农历,七月孟秋,八月仲秋,九月季秋,合称三秋;三秋既指整个秋季,也指秋季的第三个月。白居易这首《秋雨夜眠》,应该写在农历九月,毕竟已是“霜叶满阶红”。
这个老翁心无所扰,舒适闲淡,枕着秋夜雨声,睡得更加香甜。次日早晨因为天冷,他还要赖床。入秋以来,洛城的夜雨也越发凉了,晚上睡下就别看手机了,熄了灯,咱也细细品品“睡美雨声中”的滋味。不妨也学学白居易“晓晴寒未起”,适当赖赖床。
(洛阳市台办供稿)
洛阳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