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四川资讯

全是“黑科技”!玉米为啥要“开灯”睡觉?

发布时间:2025-10-17 16:25:02

四川在线记者 行晓艺/文 

眼下正是秋收进行时,粮食丰收后,如何做好储存保管?

“稻谷、玉米、小麦、大豆都已顺利入库,把这里‘喂’得满满当当。”10月15日,中储粮成都青白江仓储有限责任公司,仓库管理员舒岚熙向记者介绍,语气里满是欣慰。

稻谷“入住”前要先过“体检关”,玉米储存时要开着灯“睡觉”……在这里,记者近距离探寻粮仓中的储粮“黑科技”。

入库

“智能体检员”让效率提升2倍以上

粮食住进“房子”前,有“体检员”进行“体检”。

上午10点半,一辆满载稻谷的卡车停在库区进门左侧,过道上,矗立着一架“7”字形扦样机。

扦样,就是从大量的粮食中,用专用扦样器,取出一部分有代表性的样品。后续进行杂质、水分等指标检测,看是否达标。

“粮食称重时,扦样机自动插入粮堆取样。”中储粮成都储藏研究院有限公司智能扦检项目组机械工程师荣云说,过去靠人工登车扦样或遥控设备扦样,存在人为影响因素。

为解决该问题,去年5月,智能扦检系统正式“上岗”。荣云介绍,雷达摄像头对车身扫描后,智能算法会根据售粮车型,自动生成随机扦样点。机械臂再进行多点逐层取样,确保扦取样品的代表性和真实性。

采样后,分出的稻谷样品从管道进入智能检验柜“体检”。“智能检验柜由杂质检测、水分容重检测、粮食外观图像识别等5大模块组成。可以理解为,好几个‘医生’同时对稻谷‘体检’。”荣云话音刚落,屏幕上显示已完成了杂质、谷外糙米的检测,待所有检测结束,系统会自动生成电子检测报告。

“该系统还让效率提升2倍以上。”荣云举例,这一车50吨的稻谷,以前人工筛选需要1—2个小时,智能扦检系统投用后,只需要10余分钟;玉米、小麦等,以前人工筛选需要20余分钟,现在仅8分钟就能完成。

随后,舒岚熙指着一排30米高的圆柱体仓库告诉记者,粮食“体检”合格后,工作人员通过中控室电脑操作,让粮食经提升机和传送带自动传送至仓顶,再精确“注入”浅圆仓。“相比高大的平房仓,浅圆仓占地更小、储量更大单仓容量能达1万吨,同时,机械化程度更高、气密性也更好。”

储存

AI“眼睛”让害虫“无处可逃”

为让粮食住得好,仓库内布下了一张“天罗地网”。

跟随粮油保管员王亚龙,记者进入41号仓库。仓库中听不到任何声音,闻不到任何异味,在柔和的灯光下,玉米安静地“睡”着。

“这个仓库直径25米,储存了近万吨玉米,咱们现在站的地方,其实是在26米高的玉米堆上。”王亚龙笑着说,仓库采用准低温储粮技术,通过空调、通风口、密闭门等设施调控,使全仓平均粮温不超过20℃,最高粮温不超过25℃,实现安全储存。

不过,玉米“睡觉”为什么要开灯?“这是我们新引进的AI虫情监测系统,这些灯是摄像头的照明灯。摄像头是‘眼睛’,实时监测粮面害虫情况。”中储粮成都储藏研究院有限公司虫霉助理研究员马一铭告诉记者,粮仓内没人进仓时,都是黑暗环境,为了能够拍到害虫,系统会控制摄像头打开照明,完成粮面图像抓拍。

“系统24小时巡检,可以智能识别玉米象、赤拟谷盗等20余种储粮害虫。”马一铭说,拍照后会传到储粮害虫AI监测平台,保管员能及时了解情况。“通过该系统能准确看到仓内发生害虫的时间、种类、数量等,准确率达95%以上,还能比人工提前30天发现害虫。”

空中有“眼睛”站岗,地下也藏着“玄机”。仔细看,玉米堆中密密麻麻插着电线。“这是测温电缆,共有27根,下方藏了400多个测温传感器,随时监测粮温变化。”王亚龙说。

仓库里还有一个“秘密武器”,就是氮气气调储粮设施。“简单说,就是将浓度99.5%以上的氮气充入仓库内的管道,以减少氧气含量,达到缺氧杀虫的目的。”王亚龙说,这种方式避免了储粮化学药剂的使用,实现绿色防虫。

“依靠这些先进储粮技术,实现了粮食的保质减损。”中储粮成都青白江仓储有限责任公司相关负责人说,目前,中央储备粮科技储粮覆盖率已超过98%,一个储存周期综合损耗率已降至1%以内。

来源:四川在线 

主办:四川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