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空溢彩,大地流金。10月16日至11月5日,作为我国规格最高、最具影响力的国家级综合性文化艺术盛会,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以下简称“十四艺节”)在川渝两地隆重举行。
在众多参评剧目中,我们不难发现,不少热门剧目都是由当代小说甚至是茅盾文学奖力作改编而成。
当文学遇见舞台,将会展开一场怎样的艺术对话?
这,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
因为从文字到肢体的转换,从小说的内心独白到舞台的视觉呈现,其间发生的不仅仅是内容的搬运、形式的改变,更是完全不同的艺术语言间的深度融合,是一场场文化传承的深刻变革。
在此,我们选取了6部参评剧目——《正红旗下》《尘埃落定》《俗世奇人》《生命册》《北上》《谁在敲门》,它们在完成从书页到舞台的艺术迁徙中,亦完成了一次剧场与书房的深度对话,从而更加绚烂地展现出经典作品穿越时空的永恒魅力。
在这场艺术转化中,最动人的莫过于从文学意象向舞台意象的创造性转化。《生命册》中那片厚重的黄土地,在舞台上化作了旋转的黄土高坡和冰冷的钢筋框架,将知识分子在城乡之间的精神漂泊具象为可见的空间囚笼。徐则臣笔下的《北上》,大运河不再是文字的绵长叙述,而成为多媒体投影下流动的视觉史诗,灯光巧妙切割时空,让百年的历史长河在方寸舞台间静静流淌。
《谁在敲门》将一个家庭的悲欢离合凝聚在一扇具象的“门”中,这扇门既是现实的家门,也是传统与现代、乡村与城市之间的象征之门。老舍未竟的《正红旗下》,舞台创造性地引入了作家本人的视角,让他在时空间自由穿梭,与笔下人物对话。
冯骥才的《俗世奇人》将散点式的短篇故事,通过“奇人擂台”的框架巧妙串联,并注入曲艺元素,让文字中的市井气息在舞台上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而《尘埃落定》中土司家族的兴衰史诗,则将小说中的历史厚重感转化为诗意的音乐和视觉语言。
这些改编作品的成功,在于它们深刻把握了文学与戏剧两种艺术形式的本质特征。在“十四艺节”的舞台上,我们可以看到更多经典文学与当代戏剧理念深度交融的艺术佳作。这些作品既忠实于原著的精神内核,又大胆运用现代戏剧语言进行创新表达,让经典在新时代的语境下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当幕布升起,灯光亮起,经典作品正在书写着属于这个时代的新篇章。
《正红旗下》
原著作者:老舍
出版时间:2016年首次出版
《正红旗下》是作家老舍于1962年创作的一部未完成自传体长篇小说,以清末北京社会为背景,通过旗人家庭的生活变迁展现清王朝覆灭前的社会暗潮。小说从老舍出生写起,刻画了王掌柜、福海二哥等鲜活的小人物群像,反映庚子事变前后社会动荡与民生凋敝。作为老舍最后一部小说,其语言风格细腻凝练,充满幽默与悲凉的交织。
话剧演出单位:北京人民艺术剧院
全剧以老舍先生的自传体形式呈现,从“我”的第一视角将老舍出生前后,清王朝走向没落时的北京城展现在舞台之上,犹如一面镜子折射了当时社会的百态万象。在得天独厚的文本高度的基础上,北京人艺在二度创作上充分展现出剧院排演京味戏的独特优势,进行了大胆创新,在叙事与舞美上实现了双突破。比如以老舍作为叙述者,串联起整个剧中碎片化的叙事,通过他的“所听所见所想所感”联结历史和时间,多空间、多维度地去展现剧中情境。
《尘埃落定》
原著作者:阿来
出版时间:1998年,2000年获第五届茅盾文学奖
小说描写一个声势显赫的康巴藏族土司,在酒后和汉族太太生了一个傻瓜儿子。这个人人都认定的傻子与现实生活格格不入,但却有超时代的预感和举止,并成为土司制度兴衰的见证人。小说展现了独特的藏族风情及土司制度的浪漫和神秘。作家阿来通过对比喻、拟人、移就三种修辞格的巧妙运用,使作品语言更加生动、活泼,凸显了作品明快、灵动的语言美感。
歌剧演出单位:重庆市歌剧院(重庆交响乐团)
该剧以歌唱为主要叙事和抒情手段,运用对唱、独唱、重唱、合唱等多种形式,情感层次丰富,戏剧张力强烈。多声部重唱成为音乐点睛之笔,人声交织推动剧情立体饱满。浓郁的藏民族音乐风格贯穿全剧,既强化戏剧张力,也彰显出独特的歌剧魅力。
《俗世奇人》
原著作者:冯骥才
出版时间:2000年首次出版。2018年,《俗世奇人》(足本)获得第七届鲁迅文学奖短篇小说奖。
《俗世奇人》是冯骥才创作的短篇小说集,1994年首发于《收获》杂志。
后结集出版的《俗世奇人》以精妙笔墨勾勒清末民初天津卫的奇人异事,书写天津卫的地域风貌、风土人情、生活风尚。该作品语言凝练如金、情节奇崛跌宕,既有对民间技艺、智慧、经验的生动描摹,亦饱含作者对传统文化的关照与思考;既能令人感受到其中氤氲不散的些许古典气质,又会被其质朴翔实的白话叙述所打动。
话剧演出单位:天津人民艺术剧院
该剧并非只凸显小说中浓厚的天津色彩,而是更大格局地将故事背景放大到贯穿京津大运河沿岸的奇人异事,而这也让业内外观众对剧本改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一位位奇人鲜活生动,一桩桩俗事引人入胜,一众奇人聚集于此,上演了一段精彩绝伦而又富有人生哲理的话剧故事。此出话剧,由知名演员刘敏涛主演,特邀热播剧《人世间》中“春燕妈”的扮演者、老戏骨徐松子加盟。领衔主演的刘敏涛作为酒馆老板娘关二姐独挑大梁,十分令人期待。
《生命册》
原著作者:李佩甫
出版时间:2012年,2015年获第九届茅盾文学奖
《生命册》是作家李佩甫继《羊的门》《城的灯》之后,“平原三部曲”的收官之作。这是一部自省书,也是一个人五十年的心灵史,讲述孤儿吴志鹏(“丟”)从乡村到城市的挣扎成长,展现金钱与良知、理想与现实的多重矛盾。追溯了城市和乡村时代变迁的轨迹,书写出当代中国大地上那些破败的人生和残存的信念。
话剧演出单位:陕西人民艺术剧院有限公司话剧
《生命册》历时5年制作。创排期间,主创团队跟随原著作者李佩甫先后三次前往黄河流域周边市县深入生活,采风创作。在西安、北京、济南等地先后召开13次专家研讨会,剧本八易其稿,剧目13次修改提升打磨。编剧李宝群数易其稿,最终确定了“以‘丢’为叙述核心,现实与历史双线交织”的叙事结构。
舞台上,50余名演员以“群像叙事”,勾勒出中国社会转型期的“众生相”,用跨越半个世纪鲜活的时空记忆,激发包括观众在内的每位“主角”在时代洪流中的自我审视与深层叩问。
《北上》
原著作者:徐则臣
出版时间:2018年,2019年获第十届茅盾文学奖
《北上》以历史与当下两条线索,讲述了发生在京杭大运河之上几个家族之间的百年“秘史”。“北”是地理之北,亦是文脉、精神之北。大水汤汤,溯流北上,该小说力图跨越运河的历史时空,探究普通国人与中国的关系、知识分子与中国的关系、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探讨大运河对于中国政治、经济、地理、文化以及世道人心变迁的重要影响,书写出一百年来大运河的精神图谱和一个民族的旧邦新命。
话剧演出单位:中央戏剧学院、杭州话剧艺术中心有限公司
这是杭州首部以运河为背景的大型话剧。改编后的话剧以古今交织的叙事线索、时空并重的精巧结构演绎由杭州至通州、绵延运河两端的人间世情。
同时,多媒体影像与榫卯结构船只的动态组合,让更多运河地标“活”在舞台上,观众仿佛置身千年水道;搭配灯光设计,也使剧中人物的情感进一步得到深化,意大利人小波罗与翻译谢平遥的百年追寻,与当代后人“沿着运河找自己”的旅程构成一种镜像关系,家国情怀在“河运、国运、人运”的史诗中层层递进。
《谁在敲门》
原著作者:罗伟章
出版时间:2021年
小说以“父亲的病”为导火索,将子女们的内心世界逐一“炸裂”,从得知父亲住院时的张皇失措,到病房陪护时的手忙脚乱,从选择放弃治疗时的迫不得已,到直面父亲去世时的追悔莫及,各种复杂微妙的情绪交织在一起,兄弟姐妹间相同的悲痛和不同的难处,凝练成对生死、道德、人性的感慨与叩问。
话剧演出单位:四川人民艺术剧院有限责任公司、重庆市话剧院有限公司
该剧以许成祥老人生命终章为叙事切口,通过许氏家族三代人在时代变革中的命运沉浮,展现家庭矛盾、情感纠葛与社会变迁的复杂交织。剧目创新采用“版税制”酬劳模式,将主创收益与演出场次直接关联。舞台设计还原川东北民居院坝场景,融入方言俚语与地域元素,构建写实主义美学风格。
川渝联合创演的改编,保留原著的川味与生活质感:演员全程使用巴蜀方言,舞台搭建实景院坝,角色手持搪瓷缸、老蒲扇等道具,还原川东乡村风貌。
来源:四川在线
主办:四川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