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金文
11月1日,中国法学会证券法学研究会2025年年会在成都召开。本届年会以“中国金融法治现代化与资本市场法典编纂研究”为主题,旨在推动中国特色金融法治体系建设,服务金融强国和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大局。
本届年会主会场聚焦“中国金融法治现代化与资本市场法典编纂”,共设五个分会场。其中,第五分会场以“金融强国建设与金融法治现代化”为主题,汇聚企业、学界、金融机构等多方代表200余人。
在第五分会场开场致辞中,中国法学会证券法学研究会会长郭锋表示,金融法治不仅是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压舱石”,更是其“催化器”。他还提出破解企业发展三重法治难题的路径:从“有法可依”迈向“良法善治”,从“权益保护”升级为“效能维权”,从“被动合规”转向“主动赋能”。
博鳌金融强国大会首席专家易昌良认为,建设金融强国必须坚持“双轮驱动”战略,在强化“法治护航的稳定器”作用的同时,激发“新质生产力融合金融创新的加速器”功能。他呼吁构建以新质生产力为导向的“未来金融”生态,通过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与完善风险分担机制,引导资本精准投向科技创新、绿色转型、数字经济等关键领域。
活动公布了“2025·首届博鳌金融强国大会”的拟邀嘉宾和组织架构等核心信息,并宣布了大会将于12月22—24日在博鳌亚洲论坛国际会议中心举行,主题为“驱动增长·质跃未来”。随后,大会举行了“五方联动”启动仪式。在研讨环节,20余位组委会、法学界、专家智库、金融机构及企业代表,围绕四大议题展开深入交流。
议题一为“长期价值投资与新兴产业动能培育 ”。针对“钱从哪来,投向何处”的问题,西南财经大学成渝经济区发展研究院院长杨继瑞、信保基金四川区域负责人唐驰、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专家库专家廖睿、中农林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张伟、博鳌金融强国大会组委会名誉副理事长肖必双一致认为,需通过法治化机制引导“耐心资本”投向绿色低碳、数字经济等领域,避免短期逐利行为削弱产业升级根基。
议题二为“双化融合战略下的产业升级路径 ”。围绕“传统产业如何焕新”,易昌良、浙商证券投资银行总部执行董事邓方杰、廖睿、中国通信工业协会数字经济平台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罗秋珍、北京大成(成都)律师事务所监委会主任李云升、上海致丰能源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平、博鳌金融强国大会组委会秘书长许策等专家认为,金融工具创新对传统高碳行业绿色化、数字化改造至关重要。会议倡议构建“政策—金融—产业”协同生态,形成“诊断—融资—改造—收益”的闭环模式,让双化转型成为企业切实可行的效益提升路径。
议题三为“颠覆性技术创新与未来产业生态构建 ”。针对“如何抢占明日赛道”,四川中治协同创新研究院院长蒋专平、中节能建设工程设计院绿色低碳总经理赵宗旭、博鳌金融强国大会组委会副秘书长张华等嘉宾提出,金融支持应从“锦上添花”转向“雪中送炭”,在前沿技术领域建立风险分担机制,构建连接技术、资本与市场的开放创新生态。
议题四为“新范式下的监管体系创新与安全治理” 。围绕“创新与安全的平衡”,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原执行院长刘方健、博鳌金融强国大会组委会常务理事长郑富津、成都金融服务业商会会长石建昌、成都轨道集团二级公司党委委员何阳仲等专家强调,监管需从“命令控制”向“智慧敏捷”转型,运用监管科技、沙盒机制等工具,在保障安全的同时为创新留足空间。
值得一提的是,西南财经大学西财智库主任汤继强在主题发言中指出,绿色金融不仅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支撑,更是未来新经济体系的核心要素。他呼吁构建以人民为中心、可持续的绿色长期金融生态,通过法治引导资本流向绿色低碳领域,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
来源:四川在线
主办:四川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