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在线记者 陈俊伶 邵明亮 韦维
远水难解近渴。但引大济岷工程,却能让川西高原的大渡河水,穿山越岭来到成都平原。借助都江堰灌区、玉溪河灌区等水网,这条“人工天河”可以让全省8市43个县(市、区)的3413万人口受益。工程启动建设之际,四川在线记者专访了引大济岷工程设计总负责人李智渊,请他讲述这项工程的设计与建设思路。
论证了几十年的工程在算什么账?
记者:该工程与其他引调水工程有何不同?
李智渊:2015年,在参与四川天府新区水资源规划时,我首次听说了引大济岷。到了2019年3月,省水利厅成立引大济岷工程协调小组,我便参与到工程的规划和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中来。引大济岷的战略定位与工程功能具有独特性。
它是国家水网骨干输排水通道中的东西骨干通道(20条)之一,直接支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这一国家战略。它通过为成都平原构建双水源互联互通水网,开创区域水资源“韧性配置”新模式。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工程把大渡河和岷江流域连通起来,与都江堰水网搭配形成“双水源、双通道”的保障体系,使成都平原生活工业供水保证率从过去的90%提升至97%。
记者:引大济岷论证了几十年,论证重点是什么?
李智渊:从20世纪50年代提出构想到现在,大家都在“算水账”,即引多少水合适,还有就是怎么样把线路布置得更好,工程量小、花钱少,对生态环境影响最小。
在前期论证阶段,我们要算出引大济岷供水区域内未来用水缺口有多少,还要计算出供水区域内的节水潜力是多少,得出供水区需要引多少水。与此同时,我们还要论证出大渡河有多少水资源家底,能给域外提供多少水,二者综合考虑,才能得出最终的工程引水量。
此外,“环保”也是不可或缺的考量因素。如,工程输水部分线路涉及生态保护红线、大熊猫国家公园及其他生态敏感区,如何实现生态红线的“零扰动”穿越等,必须谨慎再谨慎。我们的核心策略是“避让、减缓、修复、补偿”,并为此做了周密的前瞻性设计和预案。
记者:这么特殊的引水工程,是如何做好前期设计的?
李智渊:简而言之,就是超常规推进。2019年8月,省水利厅抽调业务骨干,组建了引大济岷工程推进工作指挥部办公室。当时,省水利厅立下军令状:2022年5月底,完成引大济岷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此后三年间,我们先后组织了几次集中设计。第一次封闭式集中设计,是在2022年4月至5月底。就是这段时间,我们交出了第一版可行性研究报告,实现了最难的从“0”到“1”的跨越,为后续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相隔两千多年的两大工程如何协作?
记者:引大济岷工程与都江堰水利工程相隔两千多年。这两大工程未来如何协作配合?
李智渊:它们主要有两个方面的交集,一个是工程上,另一个是水资源配置方面。简单来说,就是“新水”与“老水”的关系。
两者的协作,首先体现在完善水网上。因为,都江堰供水区的渠系是扇面状布置,引大济岷工程是从西向东横插。两者的水网会形成网状交叉格局。
在供水格局上,我们把都江堰供水区划成三个部分:一是引大济岷工程独立供水区,包括天府新区以及成都的双流、新津、龙泉驿等;另一个是间接受益区,引大济岷的水来了之后,就可以置换出更多的水来保障这些区域,例如德阳、绵阳等地;最后是联合供水区,包括成都的主城区和东进区域等,由都江堰和引大济岷联合供水。都江堰是古蜀人治水智慧的结晶,奠定了天府之国的根基。引大济岷则是当代治水工程的壮举,跨流域调水缓解缺水困境。新老水“牵手”,共同守护成都平原的丰饶与未来。
记者:引大济岷工程建成后,会对四川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哪些影响?
李智渊:引大济岷工程建成后,受益人口将达到3413万。同时,新增灌溉面积179万亩,改善灌溉面积591万亩,对粮食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民生改善都有很好的作用。
引大济岷工程建成投用后,引来的大渡河水主要用于城乡生活和工业供水。通过把都江堰供水区的水置换出来,优先保证灌区的农业灌溉,就可以提高整个区域的粮食生产效率和产量。同时,以岷江为主、大渡河为补充的双水源双通道供水格局加速构建,整个成都平原的供水安全保障也将显著提升。
来源:四川在线
主办:四川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