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四川资讯

四川建成养老机构及服务设施1.8万个 养老床位达50.7万张丨聚焦四川“十四五”成就发布·保障和改善民生⑥

发布时间:2025-11-07 21:30:06

四川在线记者 秦勇 魏冯 刘春华

11月7日,四川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在四川新闻发布厅举行“决胜‘十四五’ 续写新篇章”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十场,发布四川“十四五”时期保障和改善民生主要成就。记者从发布会上获悉,全省已建成养老机构及服务设施1.8万个,养老床位总量达到50.7万张,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达到68%,城乡居家养老服务覆盖率分别达到90%和60%。

据省民政厅副厅长张晓玲介绍,“十四五”以来,四川聚焦老年人群实际需求,努力扩大养老服务供给,全面提升养老服务质量,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

推动城市养老提质增效。建成535个覆盖所有街道的多功能社区养老服务综合体,1816个标准化社区老年助餐点、43个老年认识障碍友好社区、2.1万张家庭养老床位,城市居家社区“15分钟养老服务圈”基本成形。

持续补齐农村养老短板。实施农村公办养老机构撤并关停、提档升级、示范新建“三个一批”计划,建成县级失能特困人员养护院201个、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952个、村级养老互助点5070个,农村三级养老服务网络逐步完善。

健全完善养老机构管理运营体制机制。103个县级养老服务指导中心挂牌成立,135个县实现农村公办养老机构县级直管。积极推进市场化运营模式,447个公办养老机构开展公建民营,专业化、连锁化、品牌化的养老服务企业数量持续增长。

拓展养老服务消费场景。实施公共服务适老化改造10项行动,适老化改造22.6万户困难老年人家庭。将适老化产品购置纳入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发放老年人关爱服务包1.2亿元,激发老年人消费活力。

下一步,四川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构建分级分类、普惠可及、城乡统筹的养老服务体系。

兜紧兜牢特困、低保、高龄、失能老人的养老保障。优化布局县级特困失能人员养护院,推动集中供养机构提档升级。加大护理型床位建设和改造升级力度,对普通型床位和护理型床位实行差异化补助,持续提升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

优化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专业支撑、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供给格局。大力发展社区支持的居家养老,分类分层制定服务清单和服务包,优化助浴、助医、助洁、助行、助急和探访关爱等居家上门服务。合理布局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和养老服务综合体,建设复合型、开放式养老机构。支持养老机构康复护理、专业照护等服务向居家和社区延伸,让老年人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普惠的养老服务。

因地制宜推进养老机构分类改革。分类制定兜底保障型、普惠型、市场型养老机构认定办法和扶持政策。鼓励具备条件的公办养老机构改制为国有养老服务企业,引导社会力量发展普惠型养老服务机构,采取公建民营等方式扩大优质机构养老服务供给,鼓励民办养老机构连锁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

推进县乡村三级养老服务网络建设。进一步推进农村敬老院撤并整合,根据实际需求转型升级为乡镇(街道)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因地制宜建设农村互助养老服务设施,增加互助性养老服务功能,健全农村困难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完善困难老年人关爱探访制度,发展互助式养老和老年志愿服务,推动解决农村老年人养老难题。

来源:四川在线

主办:四川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