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在社交媒体上,掀起了一阵“人均ADHD”的风潮。究竟什么是ADHD?网络上的ADHD测试可信吗?若真被确诊为ADHD,如何干预?本期“健康科代表”,我们邀请四川省儿童医院儿童康复科病区主任李娜,为大家科普讲解。
什么是ADHD?
ADHD,即注意力缺陷与多动障碍,又叫多动症,是儿童时期最常见的神经行为障碍之一。核心症状包括注意障碍、多动障碍和冲动障碍。表现为经常粗心犯错误或不留意细节,难以专注于复杂任务。缺乏耐心,情绪和行为容易失控等。
如何诊断ADHD?
随着“人均ADHD”话题的传播,不少人通过网络症状描述进行“赛博自诊”。李娜主任表示,这种方式存在诸多风险。ADHD诊断需满足严格条件,症状要在12岁及以前出现,且持续存在6个月以上,同时对患者的家庭生活、学习、社交等功能造成明显影响,还要排除焦虑等精神类问题、甲亢等生理原因后,才能考虑ADHD的可能。如果你高度怀疑自己是ADHD,一定要去专业的医生处就诊,避免造成更严重的困扰。
如何科学干预?
与线上“人均ADHD”不同的是,医院里更多是家长带孩子在进行问诊。“每个孩子情况不同,需结合年龄、症状严重程度及共病情况制定个体化方案。”李娜主任强调,ADHD是长期慢性过程,需要定期复查评估疗效,及时调整药物剂量或干预方式,部分患者甚至需要支持到成年;家长和教师也要保持密切沟通,共同记录孩子的行为表现,确保干预措施连贯,形成 “家长—学校—医生—患者” 共同参与的干预系统。
来源:四川在线
主办:四川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