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四川资讯

“你会灭火吗?”新都区这场轮训助推消防应急志愿服务能力提升

发布时间:2025-11-10 20:02:24

“你会灭火吗?会用灭火器吗?”11月3日下午,成都市新都区三河街道花园社区服务中心外的坝子里,一群穿着红马甲的人,正在演练如何应对突发的“火情”。

提问的是新都区退役军人战旗红志愿服务中心(以下简称“战旗红”)的负责人龙强,他演示了如何戴着手套操作二氧化碳灭火器,如何用灭火毯灭掉失火的炒菜锅,以及更多的创伤急救技能。这场培训是新都区“消防应急安全进网入格行动”的点位之一,自9月以来已在不同社区开展了30余场。今年的目标,是对全区“11+N”“红色”“橙色”风险等级的53 个村(社区)及网格志愿者全部轮训一遍。

龙强,则是一位长期投身于应急救援志愿服务的退役军人,被相继评为“最美新都人”、成都市“最美退役军人”、“四川省劳动模范”。

2024年起,牵头统筹志愿服务工作的职责划入新成立不久的新都区委社会工作部。而这轮覆盖全区、贯穿全年的系统培训,也让新都区在积累深厚的基础上,更加专业化、体系化地壮大、发展志愿服务。

新都志愿服务,在现实的土壤里生发

“新,都在这里”,是一句新都的城市logo。这座有着2800年历史,城名未改、城址未变的古蜀“三都”之一,一直演绎着最蓬勃的时代精神,有“临利不敢先人,见义不敢后身”的杨升庵,有道济天下、投身公益事业的焦酉山,有设立义学、为贫寒子弟点亮求知明灯的杨道南,这些先贤的善举,如同点点星光,开启了新都志愿服务的漫漫征程。

时光流转,志愿服务的精神在新都从未褪色。“丰行侠”——诞生于新都区大丰街道的特殊志愿者,在递送外卖的同时,肩负起街头巡逻、凡人善举、社治助手等志愿者身份,也在付出中享受积分、“丰行侠”公寓等制度奖励。

“青年实干家”计划——去年12月由新都区委社会工作部、团区委联合高校启动的,高知青年的社区实践。99名硕博生志愿者最终精准匹配至社区。四川音乐学院学子实施 “影动新桥” 项目、西南石油大学学生的棕编非遗体验等项目在社区“生根发芽”。

还有许许多多具体而微的志愿者和志愿服务,分布在乡村振兴、社会治理、敬老爱幼等诸多领域中。越来越多的爱心居民、有为青年、社区贤达、专业人士加入到志愿者队伍中来。

消防应急培训,迈出专业化志愿服务步伐

培训展开的背景,在于民生关切。前期,新都区“11+N”网格体系排查出“红色”“橙色”风险等级的村(社区)及网格53 个,2024年消防安全调研发现,除部分村(社区)存在居民灭火器实操率低、老年群体火灾自救合格率不足等问题外,还发现存在有在用火用气、道路交通方面的安全意识不足等问题,部分区域也存在有限空间作业及违规动火引发的中毒窒息、爆燃风险等问题,不少居民缺乏心肺复苏(CPR)、AED 使用及创伤急救技能,遇突发火灾、触电、踩踏等复合灾害时易形成二次伤亡。

花园社区所处的三河街道,是新都区经济发展劲头较强的区域,尤以文商旅融合发展为人所关注,人员也比较密集。社区治保主任介绍,辖区内有一个酒店用品城,因为布草集中而成为消防巡查的重点,花园社区被列为“橙色”风险等级,日常巡逻、定期演练和半年培训,成为消防安全机制建设的一部分。

而此次由新都区委社会工作部联合龙强战旗红团队展开的“消防应急安全进网入格”培训,进一步将消防应急安全常态化下沉到最小单元,也让社区内的物业从业人员、志愿者、居民、个体商户等学习到简洁、实用又高效的应急救援技能——4种结绳套物方式,3种快速灭火的技巧,多个应急中的自我保护措施……龙强团队带来的10余种应急知识,都让他们大开眼界,大为受益。

在机制层面,新都区委社会工作部开展的“消防应急安全进网入格”项目,通过可视可感可参与的专业化、场景化消防应急安全培训演练和宣传教育,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现代化提供坚实安全保障。项目通过系统化培训力争实现居民消防安全隐患识别、扑救初期火灾、组织疏散逃生、消防宣传教育、基础医疗救护的“五个能力”提升。行动开展过程中,为相关村(社区)孵化培育一支10 人以上掌握一定专业技能的消防应急志愿服务队伍。

志愿服务体系,建设“15分钟志愿服务圈”

始于2017年的成都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历经多年推进,在社区治理上积累了诸多创新、探索之举,也为志愿服务再上台阶奠定了基础。

大丰街道高家社区“小钻风”志愿服务项目,提供社区日间照料、居家养老等各类助老志愿服务,切实满足老年人、特殊人群的生活及精神需求。

桂湖街道桂东社区成立“妈妈家的味道”志愿服务队,以泡菜制做为切入点,设立妈妈家“美食工坊”,将美食送到长者食堂、社区独居老人、困难家庭,通过美食搭建起党群连心桥,孵化多个自组织。

今年4月,在吸收省内外优秀志愿服务理念、机制及模式的基础上,结合新都实际,新都区委社会工作部制定了《新都区进一步加强志愿服务工作实施方案》,同步在全区推广、实施。

梳理、观察这个方案,可以发现,志愿服务从“有”向“好”提升,从爱心出发向专业化、品牌化提升,从市民自发行动转向引导“两企三新”参与,志愿服务参与主体不断扩充,逐渐凸显系统性、体系化特征。

“党建引领+志愿服务”。新都区做强区级志愿服务总队、各镇(街道)组建镇(街道)志愿服务队、各村(社区)组建村(社区)志愿服务队,统筹区域内各类志愿服务队伍、持续壮大志愿服务队伍力量。与此同时,充分发挥志愿服务组织的灵活性与社会性,广泛调动社会资源,延伸志愿服务项目的服务链条,形成“党委政府+志愿服务组织+专业机构+社会力量”的全领域联盟,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志愿服务+基层治理”。新都区加快打造“15 分钟志愿服务圈”,加强志愿服务项目孵化基地建设,推进“香愿有你”品牌建设,提升志愿服务效能。今年夏天策划开展了“全域暑期托管”“儿童护航”“绿道志愿”“中小学生志愿岗”等一系列主题志愿服务活动,全区2025年累积开展志愿服务活动超7000场,暑期托管等活动受到很多家长学生的好评。运用项目“揭榜挂帅”机制,靶向培育“青年实干家”“战旗红”等品牌项目20余个。实施“香愿善能成长营”计划,培训志愿服务队伍负责人300人次,持续规范全区400余支志愿服务组织(队伍)管理。

志愿服务是基层社会治理的“润滑剂”和“黏合剂”,以柔性力量化解矛盾、凝聚共识,为城市发展注入温暖底色。未来,新都区将持续深化志愿服务内涵,以志愿力量赋能新都发展治理,让志愿服务成为推动基层善治、增进民生福祉的强劲引擎。

来源:四川在线

主办:四川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