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四川资讯

对话李四光地质科学奖获得者许向宁:干地质,也有不一般的价值和荣光

发布时间:2025-11-10 20:19:28

四川在线记者王若晔

11月8日,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基金会公布第十九次李四光地质科学奖获奖者名单。15名地质科技工作者,登上我国地质界最高荣誉的舞台。四川省地质局下属第二地质大队许向宁荣获李四光地质科学奖野外奖。这是四川地勘单位自2021年改革以来,首次获此殊荣。扎根地质一线三十余载,山高路远步履不停,其中有些什么故事?对这份工作有什么体会?四川在线记者对话许向宁。

四川在线记者:长期在野外地质一线拿到地质领域的最高奖项,有什么感受?

许向宁:对于地质工作者来说,李四光奖就像一座灯塔和梦想。

对我来说,获奖是对我莫大的安慰和鼓励,扎根一线的坚守、30多年的努力、对地质事业的执着追求,得到了认可。回望一路,我的到了恩师、很多前辈和同仁的帮助和指导。这份荣誉不仅属于我个人,也算是给我自己、给团队、给组织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更是对广大野外地质一线工作者的巨大鼓舞和希望。

四川在线记者:很多人选择一份职业都有契机,您最初是怎么和地质结下缘分的?

许向宁:我算是很幸运,刚参加工作时,就有机会参与到三峡工程这一国家级重大项目,投身三峡库区移民城镇选址地质环境调查、滑坡治理工程等工作。当时跟着老一辈地质工作者以及很多院士专家,跑遍三峡库区的山山水水,翻山越岭、涉溪过河进行地质调查,让我对地质产生美好向往。

刚入行就能参与这样的大项目,无疑为职业生涯扣好了“第一粒扣子”,打下了坚实基础。一是让我有机会近距离跟随专家大师学习,看他们如何判断地质问题、如何制定科学治理方案,这种言传身教,让我真切感受到了地质工作者的专业精深、治学精神;二是让我跳出了书本,直观触摸到地质工作的意义,我们的每一份报告、每一次判断都连着千家万户,看到老乡们因此住得安稳、睡得安心时,价值感、成就感和荣誉感溢于言表,更深刻领悟到地质工作不凡的价值,有种被需要的自豪感。三是我愈发感受到地质学的无穷魅力与博大精深,以及服务社会方方面面的广阔维度,从地质的规律中找出坡体治理的方法,从地质体的演变中分析生态系统的变化,从地质成矿带中找到富饶的矿产资源,感受到了学地质的意义价值。

完成在三峡库区所承担的项目后,我决心深入系统学习地质,从硕士到博士后,研究方向从地质工程到地质生态环境再到地质学。

四川在线记者:我注意到,您的工作范围很广,从找水到治理泥石流,从找矿到若尔盖生态修复,为什么会有这么多“跨界”经历?

许向宁:我心里也始终揣着一个信念,要把自己学到的地质知识,牢牢跟国家、社会和时代需求绑在一起,融入国家战略和四川发展中,“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在地质领域多方向“跨界”,不但要有“硬底子”,还要能啃“硬骨头”,一方面是紧跟社会需求“风向标”,哪里有需要,就主动向哪个方向钻研突破;另一方面是以持续学习为“燃料”、创新思维为“引擎”,深入不同细分领域。

让我觉得最管用的就是当年在学校里追随恩师学到的东西,以及老一辈专家“传帮带”的宝贵经验,都成了日后实战中的“金钥匙”。比如参与推进“5·12”汶川特大地震后映秀红椿沟、烧房沟等重特大泥石流治理首批示范工程;带领队伍攻关四川盆地深层地下卤水钾盐,在郑绵平院士指导下探获“厚度大可溶采石盐型杂卤石和高品位富钾锂多元素卤水”。这笔“宝藏发现”不仅助推盆地钾盐基地开发,更成为达州宣汉从贫困县跃居百强县的“助推器”。

四川在线记者:这么多年的工作,哪件事让您最有成就感?

许向宁:应该是若尔盖山水工程(即四川黄河上游若尔盖草原湿地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项目地处黄河上游生态屏障核心区,是国家“十四五”重大生态修复工程,从2022年正式启动,全方位、多层次地对国家重要生态屏障水涵养功能区湿地生态系统进行综合治理。

你可能很难想象,若尔盖山水工程从我们策划筹备到现在已经有8年多。方案编制耗时三载,实地勘查近百次、足迹数万公里。当时我们的方案在全国19个项目竞争性答辩中跻身第五,为四川争取获得中央奖补资金20亿元,获得省级配套24.9亿元。

这离不开源于理念的革新。破解此前若尔盖“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碎片化修复困局,我们紧扣“共同体”理念,以“源头性、系统性、整体性”为核心,实现“整体把脉、源头施治”的转变。在前辈们指导下,我们创新提出基于地质-生态演化的系统修复技术方案,形成可推广应用的高寒生态系统修复实施技术体系,获得了自然资源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通过10大类、39个子项目建设,若尔盖湿地“变胖了”、河流“规矩了”。我们在自然资源部的支持下,建设了黄河上游若尔盖生态修复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布设了146个生态监测点。今年上半年,红外监测镜头里藏原羚、黑颈鹤等珍稀物种的活动频次较2022年增加了40%。

四川在线记者:想对其他地质人分享什么建议?

许向宁:我想分享“四个有”:有情怀,将自己所学赋予时代,跟着国家需求干,把“地质报国”放在心里;有坚守,能扎根科研生产一线,沉下心把事做实;有信念,对目标执着,不轻易放弃敢担当;有创新,善于跳出固有思维,拓展地质工作的边界。

干地质不容易,但认真做好了同样有不一般的价值和荣光。做事就要善始善终,做一个负责任的人,既要对自己有交代,也要给信任、帮助过自己的人交代。

来源:四川在线

主办:四川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