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在线记者 底伊乐 川观新闻眉山观察 曾永丽
“糖度刚到12度,现在摘口感正好。”11月11日,在眉山市丹棱县,三道湾家庭农场负责人刘建兵剪下了今季第一筐爱媛38号柑橘。就在这天,全县桔橙“采摘季”正式启动,丹棱爱媛进入采摘期。
这一剪,看似寻常,背后却是丹棱桔橙产业长达十四年统一开采的坚守。
每年10月中下旬,各地柑橘开始争相上市,不少果农为抢占市场空窗期,提前采摘。省内外客商也闻风而动,涌入丹棱希望提前收购,却绝大多数吃了“闭门羹”。
面对早期高价诱惑,丹棱果农为何不为所动?
“早摘半个月,糖度差2—3度,风味完全不一样。”刘建兵道出关键,“这并不是简单的经济账,而是长远的口碑账。”在他看来,客商买了一次口感不好的果子,下次就不会再来了,“我们图一时之快,砸的是整个‘丹棱桔橙’的招牌。”
果农的清醒与定力,非一日之功,而是源于一套严格的产业标准。
为精准把控采摘时机,从2012年开始,丹棱每年组织专家团开展专项测评,针对爱媛、不知火、大雅柑等晚熟柑橘品种,逐一明确种植要求、采摘周期与品质标准。
“我们不是在和别的产区比谁更早,而是在和自己果子的内在品质较劲。”丹棱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杨刚说。在他看来,一些产区盲目抢早导致市场混乱、品质参差不齐,最终损害的是整个品类。“我们反其道而行,守住品质生命线,利用技术优势延长销售期,核心就是要打造‘丹棱桔橙’不可替代的市场竞争力。”
这份竞争力,在技术层面找到了支撑——“留树保鲜”技术。
“这就像为柑橘在枝头搭建了一个‘天然保鲜库’。”丹棱县农业农村局高级农艺师袁兴亮介绍,通过果实套袋、果园覆草、精准配方施肥等一套组合技术,能有效防止冬季低温霜冻和病虫害,更能促进果实糖分转化积累,增强果皮韧性,延缓衰老。
“通过这套技术,果子可以在树上一直‘住’到过年!”袁兴亮说。套袋虽使每亩成本增加约500元,但回报可观。果子不仅错开上市高峰,风味也更佳,让果农在销售上掌握了更大主动权。
今年获评“果王”的刘云兵,其合作社的近千亩果园里,套着袋的爱媛沉甸甸地挂满枝头。“现在价格不算理想,我们计划等12月底或明年1月再择机销售。”他的这份从容,正来源于对技术的自信。
过硬的品质,也让丹棱桔橙赢得了市场的认可。
河北首衡农副产品有限公司副总裁杨建飞透露,过去4年,丹棱柑橘在该公司的进场量连年涨幅近30%,2024年达到8.2万吨,占公司柑橘总进场量的8.6%,并建立起稳定高效的“丹棱产、北方销”流通大通道。京东物流川藏省区副总经理陈游也表示,将依托全渠道销售与一体化供应链,为丹棱桔橙设立专属销售阵地。
更令人欣喜的是,丹棱桔橙已成功走向海外。
“2023年,我们的桔橙首次出口泰国便广受好评。”四川省丹橙现代果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何灏淼介绍,尽管出口标准更严格,但收购价每斤能多0.3至0.5元。“按亩产5000斤的平均水平计算,果农一亩地能多增收1500到2500元。”
目前,丹棱县已建成18万亩优质晚熟柑橘基地,并远销泰国、新加坡、加拿大、俄罗斯等16个国家和地区,年产值超30亿元。
傍晚时分,刘建兵的果园里,一筐筐爱媛被搬上货车,即将发往北京、上海。而在更广阔的丹棱田野,更多的果子仍安然挂在枝头,积累着最后的糖分,静待属于它们的最佳时刻。
来源:四川在线
主办:四川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