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在线记者 张蒙
11月13日上午,省政府新闻办举行“决胜‘十四五’ 续写新篇章”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十一场,围绕四川“十四五”期间筑牢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战略屏障主要成就进行介绍。四川省生态环境厅厅长钟承林介绍,四川203个国考断面、142个省考断面及285个水功能区水质优良率已连续2年达100%,长江黄河干流水质稳定保持在Ⅱ类及以上。
国省考断面水质优良率连续2年达100%,四川是如何做到的?
钟承林用“三个统筹”介绍了四川的经验做法。他表示,“十四五”以来,省生态环境厅会同各地各部门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解决了一大批突出问题,水环境质量实现了全局性、历史性、突破性好转。这一系列成效的关键,离不开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统筹干支流。四川坚持“干流保优、支流提质”的一体化治理思路。一方面聚焦长江、黄河干流以及赤水河、岷江等重点流域,实施系统性治理和精细化管控,长江、黄河干流稳定保持II类及以上,赤水河、嘉陵江、涪江等重点流域干流水质总体达到II类。另一方面精准施策,四川将治理力量深入“毛细血管”,深化重点小流域提质攻坚,府河黄龙溪断面水质连续65个月达标,泸州市大陆溪治理入选国家2025年长江大保护优秀案例。
其次是统筹上下游、左右岸。四川推进“责任共担、问题共商、成果共享”的流域协同治理机制。立法上,会同重庆出台嘉陵江保护条例,联合云南、贵州颁布赤水河保护条例,为跨界河流治理提供统一的法治标尺。机制上,创新建立赤水河、长江、黄河省际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省内实现流域横向生态补偿全覆盖。行动上,与陕西、甘肃加强环境风险防控,与重庆开展跨界河流联合治理试点,形成责任共担、效益共享的治理共同体。川渝共治的铜钵河成为全国首个跨界河流国家美丽河湖优秀案例。
第三是统筹城市和乡村。四川实施“城乡融合、水岸联动”的治理路径。在城市,重点开展工业园区污染治理和排污口排查整治,完成457个工业园区和3.1万个排污口整改任务,长江总磷平均浓度较2020年下降28.4%,全面消除124条城市黑臭水体。在乡村,大力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治理管控率已达到78%。同时,四川也将美丽河湖建设从城市延伸到乡村,建成花湖、江之头等5个国家美丽河湖以及仙海湖、化湖等29个省级美丽河湖。
来源:四川在线
主办:四川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