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在线记者 文露敏
11月13日,四川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决胜‘十四五’ 续写新篇章”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十一场,围绕四川“十四五”时期筑牢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战略屏障主要成就作介绍并答记者问。四川省自然资源厅总规划师汪小琦介绍,“十四五”以来,自然资源系统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助推长江黄河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建设,各项工作取得积极成效。
特别是,四川全面完成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同步推进森林草原湿地荒漠化调查和耕林园空间治理“一张图”建设,在全国率先构建省市县三级生态修复规划体系,在全国率先启动跨省域跨流域生态廊道建设,同时,出台《四川省安宁河流域土地综合整治规划(2022—2035年)》,成为全国首个以流域为单元推进土地综合整治的省级规划,全省生态修复“一盘棋”格局加速形成。
工程实施方面,四川聚焦重点区域集中发力,推动生态系统质量稳步提升。在长江流域,推动广安华蓥山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等重大工程圆满收官,生态修复面积约305万亩。在黄河上游,高质量完成若尔盖草原湿地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国家重大工程,截止目前已累计投资48.37亿元,完成修复面积348.75万亩,阿坝州黄河含沙量由每立方米1.4千克降至0.3千克。深入开展长江黄河历史遗留矿山“清零行动”,“十四五”期间修复面积达4.41万亩,其中在大熊猫国家公园,推进雅安片区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国家示范工程,完成修复面积1.62万亩,石棉片区子项目入选全国典型案例。
科技支撑方面,四川着力构建标准化、信息化、专业化支撑体系。比如,联合多部门印发《四川省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巩固提升实施方案》,制定高寒草地碳汇核算技术规范等系列标准,建成省级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监管系统,推动重大项目“上图入库”,运用卫星遥感、无人机航拍等技术开展常态化监测,创新构建重大工程“实景三维”监管模式,实现全要素、全地域、全过程动态管控。人才支撑方面,组建省级技术专家库,深化“产学研用”融合,为生态修复提供坚实技术保障。
机制建设方面,四川构建“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推动治理模式创新升级。出台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修复的实施意见,遂宁大英县引入社会资本实施垦造水田项目,将1037亩“低产田”改造为“连片田”,亩均收成达900斤;与国开行、农发行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创新投融资模式。广安华蓥山区山水工程作为我省首个国家“山水工程”试点,带动4万余人就业,实现“生态美”与“百姓富”的有机统一。
来源:四川在线
主办:四川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