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四川资讯

既“踩刹车”、又“轰油门”,治污攻坚和经济增长如何兼得?丨聚焦四川“十四五”成就发布·筑牢生态安全屏障⑧

发布时间:2025-11-14 18:13:03

四川在线记者 张蒙 文 

“十四五”期间,四川生态环境质量创近20年来最好水平;与此同时,经济总量也连续跨过2个万亿级大关,突破6万亿元,升至全国第5位。

11月13日上午,省政府新闻办举行“决胜‘十四五’续写新篇章”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十一场,围绕四川“十四五”期间筑牢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战略屏障主要成就进行介绍。针对“生态环境部门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协同推进?”这一问题,省生态环境厅厅长钟承林现场表示,正确处理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的关系,是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必须面对的课题,“环保账”也是“发展账”,治污攻坚和经济增长完全可以兼得。

“作为生态环境部门,我们坚持系统观念,统筹兼顾,既‘踩刹车’、又‘轰油门’,实现最佳的综合效益。”钟承林表示,在服务保障经济高质量发展上,生态环境部门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工作,一个方面是环评审批,另一个方面是监管执法。

在环评审批方面,既严格说“不”,又注重怎么才“行”。“十四五”期间,四川4次优化调整建设项目环评审批权限,将“两高”行业、煤炭开采等存在重大生态环境不利影响的项目环评上收为省级审批,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上马,对不符合条件的项目“坚决说不”,初步统计2023年以来全省不予审批项目环评87个,在发展中守住绿水青山的第一道防线。

同时,决不简单说“不”,尽力说清“不行”的制约因素和“怎么才行”的解决方案。

四川以环评改革为切入点,通过分区管控、规划环评、排污许可等制度衔接,实现部分项目环评落地周期缩短30%—50%;对于重点项目,我们动态建立服务保障台账,与13家省直部门、21个市(州)、5家重点企业建立对接机制,实施提前介入指导服务、环评重点关注事项清单、审批服务提示函督办,审批用时较法定时限普遍压缩60%以上。截至10月底,累计完成项目环评审批2.5万多个,有力保障了地方经济发展。

在监管执法方面,既严格执法,又柔性帮扶。四川对恶意排污、严重影响环境质量和群众健康的环境违法和生态破坏行为,始终利剑高悬。同时,四川也坚持刚柔并济,出台12条审慎包容的监管措施,全力优化营商环境。

钟承林举例,省生态环境厅还出台生态环境行政执法不予、免予、从轻、减轻、从重处罚“五张清单”,实行“小过”轻罚甚至不罚,减轻企业负担。扩大规范检查“白名单”企业范围,利用科技手段开展非现场监管、线上执法,今年纳入的企业超过3800家,现场检查次数较2024年下降60%。特别是在重污染天气应急管控中,对保障城市运转、保障民生等1.6万余家企业予以豁免,得到企业、群众的欢迎和支持。

来源:四川在线

主办:四川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