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在线记者 史晓露
“今年猪价就像坐上了‘滑梯’,120公斤的标猪销售价已经跌到10.5元/公斤。”11月13日,三台县海蓉农牧有限公司负责人李海蓉眉头紧锁,“再这样跌下去,明年存栏量至少要减1000头。”
今年10月以来,猪价加速下跌,目前多地生猪价格已跌破12元/公斤,行业普遍面临亏损窘境。
四川在线记者采访新希望、德康农牧、铁骑力士等川企了解到,当前,企业纷纷响应农业农村部门号召调减能繁母猪产能,明年生猪出栏量将有所减少。
猪价跌至11元/公斤左右致行业全面亏损
今年10月份,头部猪企生猪销售均价跌破12元/公斤,同比下降三成以上,创下年内新低。虽然近一周猪价环比有小幅上涨,但据中国养猪网数据,11月13日,生猪(外三元)价格11.83元/公斤,同比下降28.69%。
“近期11元/公斤左右的猪价已使行业陷入全面亏损,很多头部企业的大部分场线处于亏损状态。”新希望表示。
猪价低迷,猪企业绩普遍承压。从近期头部猪企披露的三季报来看,牧原股份、温氏股份、新希望业绩均在第三季度突然“变脸”,归母净利润均大幅下滑。
“第三季度由于猪价快速下跌,养猪板块亏了2.3亿元。”新希望在公告中披露。
猪价低迷也让李海蓉这样的中小养殖户倍感压力。她的养殖场一直和头部猪企通过代养模式合作,养殖规模在6000头左右,每头猪有200元保底代养费。
“如果不靠代养模式,现在卖一头猪至少要亏四百多元。”李海蓉直言,“如果行情好,超出保底价,还能有10%的分红,之前猪价卖到10元/斤时,一头猪要多赚80元。”
为何猪价“跌跌不休”?
受访猪企普遍认为核心在于供需失衡。
“去年11月能繁母猪存栏达高位,传导至今形成出栏峰值;再加上去年底和今年初国内生猪疫情防控情况较好,没有像前几年同期那样带来疫情的损失,也客观上提升了行业的生产效率、增加了行业的供给。”新希望方面表示,此外,春节后猪价淡季不淡,引发市场对年底猪价的乐观预期,上半年仔猪抢购热情高,二次育肥群体大量入场。因此,当前时段供应集中,市场需消化大量生猪。
“当前生猪市场最主要的问题仍是产能过剩,前期行业扩张形成的产能正逐步释放。”铁骑力士猪业事业部总裁崔喜忠坦言,需求端,随着消费结构升级,猪肉在肉类消费中的占比逐渐下降,再加上目前尚未进入年底的季节性消费旺季,导致终端消费支撑不足。
“产能过剩的另一大原因是生产效率提高。”四川省畜牧业协会猪业分会会长李晓勇分析,近年来,养殖企业通过提升自主育种能力,猪企的PSY(每头母猪每年提供的断奶仔猪数)不断提高,行业PSY平均水平从2018年以前的18头提高到24头左右,部分龙头企业PSY甚至达到28—29头,生产效率提升为生猪出栏供给提供保障。
减产能降成本应对行业挑战
为稳定猪价,今年7月以来,释放猪业“反内卷”信号,相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围绕“合理淘汰能繁母猪,适当调减能繁母猪存栏,减少二次育肥,控制肥猪出栏体重,严控新增产能”精准发力。
据多家猪企透露,9月下旬,相关部门还召开了生猪产能调控企业座谈会。根据安排,2026年1月底前25家头部企业将合计调减100万头能繁母猪。
当前,四川猪企正积极响应农业农村部门调减产能的号召。
“铁骑力士从2025年6月份开始,启动了去产能计划,将淘汰10%左右的能繁母猪。”崔喜忠介绍,截至2025年10月公司能繁母猪存栏9.7万头,此次淘汰的核心是低产能母猪,一是产仔5胎以上的母猪,二是窝均产仔数较低的母猪。通过提前淘汰这些生产效率不高的母猪,能有效减少后续商品猪出栏量,与行业共同缓解供需失衡压力。
近期,新希望也在多地召开券商策略会,其中透露了公司的能繁母猪调减计划。“到明年1月底之前都会逐步调减能繁母猪存栏规模,明年的出栏量也会有一定程度的调减,调减幅度和国家调控政策的整体目标也是保持一致的。”
一手调减产能,一手降本增效。当前,多家猪企都在比拼成本控制能力。
“成本控制能力是穿越周期的关键。”德康农牧相关负责人透露,公司将“苦练内功、控制成本”作为核心策略,目前公司育肥猪成本较上半年进一步降低,生猪养殖完全成本已跻身行业第一梯队。同时,公司还将继续完善联农带农机制,帮助中小养殖户提升生产管理与疫病防控技能,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为行业走出低谷、回归供需平衡注入动力。
“短期内企业难以快速改善盈利状况,只能通过加强疫病管理、提升生产效率等方式降低成本,逐步提升核心竞争力。”崔喜忠表示,目前铁骑力士全猪群PSY实现27.4头,商品肉猪群的料肉比从2023年以前的2.65:1降低到当前2.45:1(吃2.45斤饲料就能产1斤肉),优秀养殖场甚至降到2.25:1。
新希望也在持续降低养殖成本。“出栏肥猪完全成本降至12.9元/kg,核心生产指标如窝均断奶数、PSY等核心生产指标均处于行业较为领先的水平。”新希望方面透露,接下来,公司还将推动肥猪成本继续下降,最大的两个科目是降低苗种成本和饲料成本。
虽然当前猪价承压,但受访者普遍认为,从长期来看,随着政策执行力度加大,产能去化加速,明年下半年猪价可能有所回升。
“从配种分娩到育肥猪出栏需要10个月左右的时间,只有当行业淘汰母猪的数量显著增加,市场供需关系逐步改善,猪价才有可能实现由跌转涨。”崔喜忠给出预判。
新希望则认为,此次价格下跌并不可怕,因为在一个较长的时期里,市场供应总量是相对恒定的,客观存在的过剩必须通过销售端化解。短期集中抛售虽导致价格快速下降,但能加速产能出清。对于现金流充裕的规模企业,经过几个月的波动,市场集中出清后,长远看更为有利。
来源:四川在线
主办:四川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