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四川资讯

新闻两点论丨拿“当代鸦片”形容美食?民族伤痛绝不能沦为营销噱头

发布时间:2025-11-14 18:33:44

新闻两点论文婷黎

谁能想到,“当代鸦片”竟然成了某些社交平台上美食推广的热词?!看似新奇的营销噱头背后,潜藏着对民族巨大伤痛的漠视与消解。这种将鸦片战争历史记忆娱乐化的表达,不仅触碰了公序良俗的底线,更折射出网络语言治理中不容忽视的漏洞,值得全社会警惕。

历史记忆从来不是可随意消费的素材。鸦片曾给近代中国带来山河破碎的深重灾难,“鸦片”二字早已超越文字本身,成为承载民族创伤与屈辱记忆的文化符号。将这样的词汇用于形容美食“令人上瘾”,实质是对历史伤痛的轻慢,消解了集体记忆的厚重感,与尊重历史的基本共识背道而驰。

网络流行语本可成为鲜活的交流载体,如“硬核”“点赞”等正能量表达便因生动贴切而融入主流话语体系。但“当代鸦片”这类表述,却陷入了“为博眼球而无底线”的误区。它不仅违背了语言表达的庄重性原则,更可能对辨别力较弱的青少年造成误导,使其在潜移默化中淡化对历史伤痛的认知,滋生对严肃议题的调侃心态。当民族记忆被解构为营销工具,损害的不仅是语言的纯度,更是文化传承的根基。

规范此类乱象,需要多方协同发力。平台作为网络内容的“守门人”,不能以“未违反规则”为由回避责任,而应建立更精细的语言审核机制,将历史敏感性纳入内容评估体系,从源头遏制伤痛记忆娱乐化的倾向。监管部门需强化引导,通过专项行动与标准建设,明确网络语言的使用红线,为清朗空间筑牢制度屏障。更重要的是,每个网民都应树立对历史的敬畏之心,自觉抵制将民族伤痛娱乐化的言行,坚决举报到底,让语言回归传递情感、凝聚共识的本真价值,让民族记忆在文明表达中代代传承、熠熠生辉。

来源:四川在线

主办:四川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