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进成都市新都区大丰街道高堆社区,网格员刘悦刚完成上午的巡查工作。她的手机不时响起,却不是催报表的,多是居民咨询。“半年前这个时候,我通常还在埋头填各种表格,重复录入信息。”她笑着说,“那时候我们开玩笑说自己是‘人肉填表机’。”
变化,始于新都区智慧蓉城运行中心带来的一个智慧化基层治理工具。这个拥有3.6万常住人口且流动人口占八成的混合型社区,人员流动快,人房信息难以动态掌握;各类表格繁多,填报工作应接不暇曾是网格员工作的痛点。为了化解这些难题,区城运中心依托“香城一线通”平台,量身打造了“高堆智享”小程序。
该小程序通过积分兑换商品优惠券、健康咨询、寒暑假托管、非遗研学等各类优惠活动及社区服务,吸引居民主动填报人房、商铺等信息。此外,小程序还紧密围绕居民需求,上线了就业、租赁及闲置物品交换功能,并向社区居民提供包含户籍、居住证等47项个人高频事项预审服务。“数据就这样‘活’了起来,自己会‘跑’了。”刘悦说,她现在每天能省出两三小时,去街巷里处理“人间烟火”——比如谁家漏水了,哪家老人需要探望。
“高堆智享”小程序,一方面提供积分兑换与便捷服务激励居民自主上报并更新信息,另一方面通过全区数据资源体系,将信息及时共享给公安、政法、社工等部门,最终实现“一端采集、多端使用”。这样既减轻了基层工作负担,又让社区服务更加精准高效,充分体现了“让数据多跑路,让基层少填表”的工作思路。高堆社区居民信息就是这样悄无声息完成了动态更新。这是一场静悄悄的“数据革命”。
同样的智慧,不同的方式。如果说高堆社区的痛点是“人”,那么相邻的新繁街道,心病则是“火”。
这里商铺密集,老旧厂房也不少。燃气安全和企业用电,像两把“悬顶之剑”。过去,安全巡查靠的是两条腿、一张嘴,从发现隐患到整改完成,不仅链条长,还容易掉链子。
新都区城运中心聚焦新繁街道治理需求,对新繁街道普文社区的基层治理模式进行智慧化赋能,“香城一线通”平台,为不同房屋、企业贴上市场主体、人员等数百个细化标签,以“快递派单”的方式,将巡查任务精准推送到社区干部手机上,实现隐患精准排查。社区干部现场定位、拍摄隐患照片并实时上传,后台再一键派给网格员,督促整改后拍照反馈,实现所有环节线上留痕。
“现在责任分明,效率也上来了。”新繁街道应急办主任孙志华表示。
针对企业的电气火灾风险,新繁街道动员企业安装智能空开设备,同时依托“香城一线通”平台开发企业安全用电管理模块,逐步推动一屏统览、一键调度与一体联动的实现。街道管理员在后台就能看到企业通断电情况及电量数据,一有异常,预警信息立马弹出。
“监管模式变了,从‘人海战术’变成了‘精准出击’。”孙志华说。今年以来,平台通过接入智能设备推送预警信息约30余万条,成功排除了29个隐患,为企业挽回约200万元损失。同时夜间安全巡查的时间缩短了近80%。
这套做法把过去依赖人力的管理方式升级为智能精准治理,通过优化流程实现了隐患的快速发现和处置,展现了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防控的治理创新。
在交管委企业园区,“香城一线通”则以“无纸化巡检”的形式发挥作用。这里企业集中,各类检查任务繁重。网格员钟琼还记得,以前出门巡查总要带着厚厚的检查表,回来还要花大量时间整理归档。
现在,她只需一部手机就能完成工作。“香城一线通(园区版)”清晰列出了16类检查事项,发现问题可以现场选择隐患类型并拍照上传,一键生成电子检查表。目前,园区已将1500余家企业和市政点位纳入该系统开展监管,治理队员利用“香城一线通”平台完成了约5000余次常态化巡查。
这种移动化、数字化的管理方式,不仅让工作人员摆脱了纸质表格的束缚,还通过标准化流程提升了工作质量,展现出技术赋能推动园区管理从粗放走向精细。
“香城一线通”平台三种不同的智慧工具应用场景,折射出新都区智慧蓉城运行中心的顶层设计思路。“每个地方情况不同,想用一把钥匙开所有的锁,既不现实,也浪费资源。”新都区城运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主要是提供一个灵活的数字基础平台,让基层能够根据自身特点,找到最适合的解决方案。”
随着高堆社区的数据流转更加顺畅、新繁街道的安全隐患得到有效管控、交管委园区的管理效率持续提升,这三个成功的试点经验正在向全区推广。智慧治理的创新实践,正逐步从单个试点的“盆景”发展成为连片的“风景”。
来源:四川在线
主办:四川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