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四川资讯

5个糖尿病饮食误区,你中了几个?快来自查,看完别再错丨健康科代表

发布时间:2025-11-17 19:32:43

2025年11月14日是联合国糖尿病日,今年的主题是“糖尿病与幸福感”。主食控制始终是糖尿病饮食管理的核心话题,很多人在主食选择与食用上存在诸多“想当然”的误区,反而导致血糖波动或营养失衡。本期“健康科代表”,就来盘点糖尿病饮食的五大误区,看完别再错。

误区1:吃主食易升糖,干脆不吃

不少糖友将主食视为“升糖元凶”,为控糖直接戒掉主食,这种做法实则暗藏风险。

人体正常生理活动需要充足的能量作为保障,其中主食是最经济最绿色的能量来源,若身体缺乏主食提供的碳水化合物,会被迫动用脂肪和蛋白质供能,脂肪分解产生的酮体可能引发“饥饿性酮症”;饥饿状态下还易出现低血糖,继而诱发反跳性高血糖,导致血糖剧烈波动,诱发心脑血管疾病,还会导致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发生。

值得警惕的是,戒主食者往往会增加肉类、脂肪摄入,增加肝肾负担,造成总热量超标。

误区2:粗粮能控糖,多多益善

粗粮富含膳食纤维,能延缓血糖上升,但绝非越多越好,原因有三点:

第一,粗粮与细粮热量相近,过量食用同样导致总热量超标,影响血糖控制。

第二,过量膳食纤维会加重肠胃负担,尤其对消化功能弱的人群,易引发反胃、腹胀、腹泻等不适。

第三,粗粮加工烹饪方式不当,盲目过量摄入,也会快速升高血糖,如将粗粮磨粉、打成糊会破坏其物理结构,加速淀粉消化吸收,升糖指数(GI)反而显著升高,与精米白面无异。粗粮占主食的1/3以上即可发挥控糖作用。

误区3:白米稀饭升糖快,不能吃

糖尿病患者其实可以吃稀饭,但大米煮得越烂,淀粉越易糊化,消化吸收更快,会导致餐后血糖飙升,核心在科学吃法。

控制总量是关键,每次生米用量不超过20—30g(约小半碗),避免血糖负荷超标。烹饪时少加水、缩短煮制时间,不煮“烂粥”,可加入1/3以上燕麦、糙米等粗粮,膳食纤维能延缓淀粉吸收。搭配足量高蛋白食物(鸡蛋、瘦肉、豆腐)和绿叶蔬菜,避免高盐小菜;进食顺序先吃菜和蛋白,最后吃稀饭,进一步平稳血糖。建议吃后2小时监测血糖,根据自身反应调整食用频率和量。

误区4:是无糖食品糖尿病患者就能吃

很多糖友看到“无糖饼干”“无蔗糖燕麦”“无糖杂粮糕”就放心大胆吃,觉得“不含糖就不会升糖”,但这是典型误区!无糖食品不等于无碳水,更不等于不升糖。

这类食品虽未添加蔗糖、葡萄糖,却多以精制淀粉、麦芽糊精、玉米糖浆等为主要原料,实际仍属于主食,碳水化合物含量并不低。更关键的是,为保证口感,其加工往往更精细,GI值可能超过70(高GI食物),升糖速度不亚于白馒头。研究证实,低GI食物才是控糖关键,而无糖食品未必是低GI。糖友食用前需看GI值和碳水化合物含量,计入每日主食总量,避免因“无糖”标签过量摄入,导致血糖波动。

误区5:为减少血糖波动,固定每天主食种类

糖尿病患者以为“固定主食种类”就能稳定血糖,其实这种做法不科学!一直吃固定少数几种主食,可能导致营养不均衡。

正确做法是:交替食用燕麦、糙米、藜麦等粗粮,搭配精米白面。并定期监测餐后血糖,以确保血糖稳定和营养均衡。

本期科普作者:马璟茹  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华西第四医院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在读硕士研究生

本期专业审核:刘忠华  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华西第四医院 临床营养科副主任医师

来源:四川在线 

主办:四川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