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在线记者 高杲
高校作为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技术输出主体,长期面临职务科技成果管理的核心矛盾——传统有形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监管要求,与科技成果“定价难、转化活”的特性之间存在适配性问题,这导致许多科研人员“不愿转、不敢转”的困境。
如何破解这一难题?11月18日,在省政府新闻办举行《四川省科技成果转化尽职免责工作指引(试行)》(简称《工作指引》)新闻发布会上,四川大学常务副校长褚良银分享了该校的3项探索。
首先是建立“精准确权+权益共享”的核心机制。“我们跳出传统国有资产管理框架,将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确立‘以转化创收益、以所有权保收益权、以简流程促转化’的思路。”褚良银说,通过出台《四川大学科技成果转化行动计划》及10余项配套文件,构建科学的分割确权评价体系:结合学科特点、政府前期投入、学校资源使用情况等因素,对成果权益进行精准分割。“我们有一套计算公式,明确成果完成人可享有50%—90%的所有权及相应权益,从制度根源上激发科研人员的内生动力。”
其次是构建“规范透明+高效协同”的流程体系。针对以前“审批层级多”的痛点,四川大学制定了详细的成果转化审批流程与操作细则,明确许可、转让、作价投资等各环节的定价方式(如协议定价、评估定价等)和审批权限。同时成立由科研院、人事处、资产处、财务处、审计处、法律顾问室、产业集团等相关部门组成的科技成果转化和知识产权工作领导小组,实现“一门受理、多部门联动”,既确保转化过程合规可控,又大幅简化审批流程、提升转化效率。
最后是完善“成效导向+风险防控”的保障体系。将科技成果转化成效纳入科研人员职称评聘、绩效考核的重要指标,树立“转化有功”的鲜明导向;同时,通过法律顾问全程介入、审计部门跟踪监督等方式,建立全链条风险防控机制,确保国有资产在转化中安全增值。
截至目前,四川大学累计分割确权科技成果280项,作价成立科技型企业40余家,成果评估作价超20亿元,预计带动社会投资近200亿元。褚良银说,下一步,川大将以《工作指引》为契机,持续深化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在合规安全的前提下更大力度激发科研人员创新创造活力。
来源:四川在线
主办:四川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