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在线记者 兰珍
近日,“律师取款4万元被银行盘问用途”事件引发热议。一边是银行以“反诈风控”为由的询问,一边是用户对“侵犯隐私”的不满。网上对于该事件争议颇大,部分网友认为律师太过较真,银行出于用户财产安全,“顺嘴”一问有可能就阻止一起网络诈骗;另有网友表示,银行网点“层层加码”,有“故意刁难”嫌疑。
近段时间,四川在线记者以储户身份走访成都市内多家银行发现,实际操作中,不少银行将取现询问门槛降低,部分网点甚至对1万至2万元取款也会“顺口一问”,政策要求与基层实操之间的“额度差”成为争议焦点。
政策背景
新规尚未落地 5万元取现仍需登记用途
这场争议的背后,是监管政策的调整与过渡。
在四川在线记者走访的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民生银行、成都银行等网点,皆明确要求,取款5万元以上需要提前1天预约,方式包括线上银行App预约或线下网点填写相关信息预约,并且必须填写清楚资金用途。
2022年1月,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中国证监会曾发布《金融机构客户尽职调查和客户身份资料及交易记录保存管理办法》(中国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令〔2022〕1号)。该办法第十条曾明确规定: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为自然人客户办理人民币单笔5万元以上现金存取时,应当识别并核实客户身份,了解并登记资金的来源或者用途。
这一规定在当时便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公众意见呈现分歧,争议与当前差不多。
2025年8月,三部门再联合发布《金融机构客户尽职调查和客户身份资料及交易记录保存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取消了2022年版监管规则中关于个人办理单笔5万元以上现金存取业务需“了解并登记资金来源或用途”的要求。
但也提及,在为客户提供现金汇款、实物贵金属买卖等一次性交易金额业务超过5万元的,金融机构仍需开展尽职调查,并登记客户身份基本信息,留存客户有效身份证件或者其他身份证明文件的复印件或者影印件。
目前,该征求意见稿尚未正式发布,新政还不能落地。
实地走访
2万元成询问“隐形门槛” 柜台与取款机操作有差异
四川在线记者走访发现,在新规未落地的过渡期,多家银行仍延续大额取现的询问流程,且询问门槛低于5万元的政策标准。
某银行网点工作人员明确表示,柜台取现2万元及以上就会询问取款用途;还有另一家银行某网点工作人员则称,1万元至2万元取款被询问是“常规操作”,目的是“保障资金安全”。当记者表达了对此流程增加手续、侵犯个人隐私的顾虑,该工作人员表示,这是维护用户的利益,只要说出用途即可。
在一家银行网点现场,记者看到有一对老年夫妇在柜台约取现3万元,被询问了取款用途。在另外一家银行网点则看到不同的情形:一位女士原本计划取款5万元,因工作人员告知“5万元需提前1天预约”,随即改为取款49900元,并通过网点取款机完成操作。取款过程中,并未有银行工作人员询问或者提示要求说明取款用途。
该网点工作人员解释,取款机上取现不会有询问用途,但柜台取现需根据银行卡类型判断,标准是单日限额。例如,一类卡单日取现上限若为2万元,超限额即会触发询问,“柜台工作人员会收到风险提示,要求询问。”
走访中,有不少银行工作人员表示,用户取款5万元以下被询问用途很普遍。“我们‘顺口一问’,你回答一句就行。”“没办法,这是反诈要求。”“我们也不想,但这个形式必须走。”
争议焦点
反诈需求VS隐私保护 还需平衡多方关系
银行要询问,用户回复情况如何?记者走访中,一位在网点取款的中年男士直接表示不满,“多事、麻烦”,该中年男士认为,柜台全程监控,再被追问资金用途,感觉个人财产信息被过度打探,很不舒服。也有用户吐槽:“取现金图方便,结果还要费时间解释用途。”
记者在社交平台搜索,有不少网友分享了应对询问的“万能话术”和实用攻略,“个人消费”被网友称为最安全的回答,投资、转账、虚拟货币等敏感,以及不知道、不告诉等对抗性回答,则会引起银行进一步询问或者报警。
柜台工作人员不想问,取现用户不愿答,银行为何还要“层层加码”?政策松绑与实操收紧的矛盾来自哪里?
业内人士透露,有关部门对金融机构有反诈考核,银行若未能拦截涉案资金,可能面临被约谈、停业等处罚。在考核压力下,银行只能降低询问门槛、强化流程管控,避免遗漏风险。
询问取款用途,法律上如何界定?
律师与专家给出了不同视角。受访律师表示,银行虽负有反洗钱、反诈义务,但应通过风险模型精准识别可疑交易,而非要求储户自证清白,取款5万元以下金额,未达法定大额交易标准,无“短期内频繁存取”“陌生大额转账后立即取现”等异常特征,银行要求说明消费内容、核查流水等超出反洗钱法规定的可疑交易审查范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储户的消费隐私及交易流水属隐私权保护范畴,银行无法律依据的过度询问已构成对隐私权的侵害。
政法专家表示,反诈需要平衡多方关系,更需要社会各界的理解和支持。金融监管部门应加强对银行的合规检查,督促银行优化风险监测系统,平衡反诈与便民服务。
来源:四川在线
主办:四川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