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菲菲 四川在线记者 王成栋 韦维
【一线故事】
“不急!”11月中旬,川内爱媛等柑橘陆续上市之际,眉山市彭山区黄丰镇团结村党委书记马怀江脸上却丝毫不慌,抽空组织村民们考农业无人机飞手证。
眼下,团结村报名无人机飞手培训的种植大户有十多位,他们放下家里果园,聚在村委会专心学习。面对“园里的果子怎么办”的疑问,他们笑着摆摆手:“不用担心。”
为何不慌?种植大户们说,作为四川“晚熟柑橘第一村”,村里的主导品种上市期比其他主流品种晚上近一个月。同时,为了适应晚熟柑橘种植新模式、掌握种植新技术,大家决定“充充电”。
搞好农业基建,让种植户从地里抽身学技术
“有一点点小紧张,问题不大!”采访当天,无人机飞手培训班正在进行实战考试,柑橘种植户马朝龙深吸一口气,率先应考。
尽管在定点降落时被扣了三分,马朝龙依然顺利通过。他说,拿到证件后,自己计划购置一台约六万元的小型农用无人机,“人工半小时的活,无人机两分钟搞定。效率太高了,必须买!”
这场村民们的集体“充电”既是大伙自发行为,也是彭山区的有意为之。马怀江介绍,眼下,彭山区针对当地农业生产需求,将职业农民培训力量下沉到田间地头。“只要我们主动对接,课程就进村里。”马怀江介绍,现在已办了两期培训,共有二十多人顺利拿到飞手证。
眼下,团结村的变化不只是学无人机这么简单。
“走,带你们去园子里看看。”飞手考试一结束,马怀江便热情地邀请记者实地参观果园。行走在村中,最直观的感受是马路与果园的“零距离”——路边的柑橘触手可及。
马怀江解释,这种“触手可及”正是精心规划的结果:确保任一地块都在300米内与马路无缝对接。而对于面积较大或地势特殊的果园,则配备了承重高达300公斤的轨道运输车作为补充。这些周密布局,最终是为了在丰收时节,让每一颗柑橘都能高效、顺畅地运往市场。
更精巧的设计藏在树根处。马怀江蹲下拨开落叶,露出一截黑色管道——那是村里耗时近五年建成的水肥一体化系统,可对每棵树实现精准灌溉。“系统总投入一千三百多万,村集体和财政出大头,农户亩均投600元接入户就行。”他语气自豪,“我们村的种植户很‘潮’,都愿意为技术买单。结果也证明,确实省工、省力又环保。”
从配置生产资料,到学习农机技术,这套现代化农业的“组合拳”,早已让团结村跨越了“愁产量”的阶段。预计今年,全村柑橘产量有望达到六千万斤。
提品质创品牌,提升销售端定价话语权
六千万斤晚熟柑橘,团结村怎么卖出高价?当话题从“种植”转向“销售”,此前游刃有余的马怀江语气却凝重了起来。
“确实不愁卖。”他话语间多了几分审慎,“但如何从‘被动供应’转向‘主动定价’,真正掌握市场话语权,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在他看来,第一步要做的是做出品种差异化。“我们在村集体果园基础上,新增了12亩智慧农业示范园,并邀请了相关领域专家进行全程技术指导。”马怀江说。
此前,这个示范园就破解了新品种“甘平”裂果难题,将其裂果率从80%降至10%,让该品种有了在当地大规模种植的可能。接下来,培育新品种、攻克现有品种种植难点依旧是示范园的重点。
其次,经团结村村民大会同意,村里将对与雷雷果业有限公司合建的柑橘分选基地进行升级。该基地由村集体出地、企业出资建成,目前日分选量达两百万斤。马怀江表示,下一步将合作引入全自动选果线,将日分选量提升至五百万斤,并通过机器精准量化甜度与外观,实现标准化分级。“让好果子能卖上好价钱。”
做好品质基础后,马怀江将目光投向了更高维度——如何讲好“眉山柑橘”的品牌故事。
“宜昌蜜桔、赣南脐橙、南丰蜜桔……这些是国内其他地方的柑橘地域品牌,有没有可能,眉山的柑橘也能打造出自己的品牌。”马怀江说。
谋划已经在路上:一方面,以现有产业为依托,融合文旅元素,对村内农家乐进行升级改造,并计划开展研学等活动;另一方面,大力鼓励种植户开拓电商渠道。
“互联网是品牌孵化器的加速器,说不定就能诞生爆款。”马怀江分析,“目前电商销售占比约10%,当这个数字达到30%时,村子在果品定价上能有更大空间。
【专家解读】
眉山市彭山区黄丰镇高级农艺师刘长君:
团结村与重庆柑橘研究所、四川农业大学、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等单位保持紧密合作,积极引进柑橘新品种与先进种植技术,逐步推广目前最优的生产方案。该村从种植大户、村干部等思想开放、易于接受新观念的群体入手,加大推广力度,使全村万余亩柑橘园普遍应用了最新种植技术,有效提升了柑橘的商品价值,帮助农民实现显著的经济增收。如今,像团结村这样积极探索农业现代化的村镇正不断涌现。由点及面,聚沙成塔,我们坚信,眉山柑橘必将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来源:四川在线
主办:四川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