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在线记者 吴亚飞
11月18日午后,位于彭州市东三环路的发展大厦,一处名为“彭友+”的创新空间很是热闹。快递外卖小哥在此歇个脚、喝口水,园区初创公司在共享会议室准备下午的路演,一旁还有附近的企业员工过来喝杯茶,买点特产……
“彭友+”创新空间,是彭州创新基层治理的典型。该空间以“党建+”为引领、以产城人融合为核心理念,一楼布局“生活服务圈”,二楼布局“产业赋能圈”,集成了党建指导、产业对接等八大功能,服务居民、企业员工、新就业群体以及企业、行商协会等多元群体。
彭州市委社会工作部相关负责人介绍,取名“彭友+”,“彭友”二字旨在彰显彭州以友之名、广迎八方来客的开放姿态,而“+”符号则代表多元功能叠加、资源深度融合与合作共赢的发展新模式。
纵观彭州市,“彭友+”创新空间正是当地系统建设“百里画廊”治理廊道的一个缩影。该负责人介绍,这是为了系统回应基层治理中的现实需求,解决治理资源碎片化、城乡服务不均衡等问题,推动治理体系现代化、服务精准化、参与多元化、城乡一体化,实现治理有效、服务暖心、发展可持续的社会治理目标,形成“彭派治理”特色模式。
具体来看,在场景打造上,依托“彭友+”创新空间,稳步推进连封社区省级城市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助力营商环境优化,同步打造西部菜都党群服务阵地,探索党建与专业市场发展和治理的深度融合路径。同时,彭州在全域推进暖心驿站建设,已形成319个遍布城乡的站点,推进20余项便民优质服务进入暖心驿站。
在优化服务上,针对新就业群体推出定向驾考、服务驿站等暖“新”举措,服务1.3万人次,在全国率先开展货车司机工伤保险试点,探索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工伤保险制度,布局寒暑假托管21个班次400余个托位。
在制度设计上,联动四川大学、浙江大学成立社会治理共创工作室,推动社会治理理论研究与创新实践深度融合。深化村(社区)党组织书记结对共建机制,建立结对项目管理和绩效评价等制度,建成10个社区书记工作室,“蟠龙柒治”基层治理等37个项目初见成效。依托社区保障资金,引导村社区实施“信托制”小区治理、居民自治能力提升等项目1500余个,带动乡村合伙人、社区主理人等参与。
在品牌塑造上,构建村级事务阳光公开治理体系,搭建智慧应用场景,编制《彭州村(社区)事务阳光公开操作指引》,为城乡社区提供行动指南。打造“彭派金言”人民建议征集品牌,建成市、镇两级首批人民建议征集点位25个,开展人民建议征集活动620余场,征集居民有效需求2370余条,转化镇、村民生项目1440余个。
来源:四川在线
主办:四川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