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在线记者 刘春华
11月18日,第三届全国劳务协作暨劳务品牌发展大会在广西南宁开幕。四川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组织的“川字号”劳务品牌代表团精彩亮相,在项目签约、经验交流、成果展示等多个环节,集中展现了四川深化劳务协作、劳务品牌赋能重点产业,促进群众就业的亮眼成果。
发展大会上,两项关键签约凸显四川劳务协作的精准布局。
阿坝州人社局与浙江温州市人社局签署劳务协作协议,为高原民族地区劳动力向东部发达地区有序转移搭建稳定通道,助力脱贫地区群众稳定就业。近年来,阿坝州建成“浙阿乐业云”数字化平台,2000人在浙稳定就业,月收入近7000元。若尔盖县那么泽里一家人外出浙江务工就业事迹在2023年全国劳务协作暨劳务品牌发展大会交流推介,成为浙川劳务协作的生动典范。
凉山州宁南县人民政府与四川省丝绸科学研究院签署劳务品牌合作协议,通过科技赋能,为“宁南茧哥丝妹”劳务品牌注入新动力。该品牌是宁南县依托千年蚕桑文化打造“四型”劳务品牌,构建了“蚕桑+美食、康养、研学、科普”等多元业态,已累计带动10.2万人栽桑养蚕、2.5万人实现就近就业,人均增收达3万元。目前,宁南蚕桑产业综合产值已突破31亿元,正加速建设百亿特色产业集群,打造全国蚕桑人才高地与共同富裕川滇样板。
深度对接重点产业链,为产业上下游发展注入活力,既破解企业“用工难”,又解决劳动者“就业难”,是四川劳务品牌的一大特点。
在全国劳务品牌对接交流活动中,乐山市“桥乡晶工”作为新兴劳务品牌,向大会推介中国绿色硅谷产业发展和人才培育取得的创新成就。目前,“桥乡晶工”已累计培训人才2.5万人次,直接吸纳就业1.2万余人,带动就业超10万人,助力乐山五通桥光伏产值突破千亿元,成为全球单一区域最大产能基地。
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锂电主题展区,遂宁市“川中锂工”劳务品牌,通过锂电应用场景展示、数字人互动介绍等元素吸引参观者眼球。依托锂资源开发—锂电材料—锂电池—终端应用—综合回收利用全生命周期产业链条,该劳务品牌已累计培育包括新能源材料、分析检验、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电工、焊工等覆盖锂电全链条的技术技能人才,占当地锂电产业新增用工的70%。
自贡市“龙乡品厨”布展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美食展区,背后的产业价值吸引众多参展人员驻足。这个带动10万人就业的劳务品牌,不仅是川菜的传承者,更是餐饮产业的链接者——从散养兔养殖到香料种植、再到餐饮门店服务,品牌已链接起覆盖上下游的就业生态。
劳务品牌是就业增收的“强引擎”,四川劳务品牌正以技能为钥,打开群众就业增收大门。大会的四川主题展馆,集中亮相的“高原玫艺师”等四川劳务品牌,生动地展示了助力2600万群众就业增收的故事。
来自阿坝州的“高原玫艺师”劳务品牌,通过“种植+加工+文旅”融合模式,带动3700余户农户增收,创建标准化车间提供200余个稳定岗位,有效促进藏族群众就地就业。凉山州“宁南茧哥丝妹”推动产业综合产值突破31亿元,联合高校培训3.8万人次,推动千余人持证上岗,其6A级高端生丝占据国内50%市场份额。
成都市“龙泉车工”培养技能人才27万余人,带动产业链超10万人次就业。达州市“巴蜀藤艺师”以技能培训为抓手,累计培育技师1600余人,藤编产业年产值超5亿元,带动“家门口”就业10万余人。内江市“威远无花果工匠”立足县内无花果一二三产业全链条融合发展的优势,培养种植加工户超5万户,带动全国超30万人次参与产业,人均年收入超8万元。广安市“武胜麻哥”依托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国家地理标志集体商标“武胜麻哥面”,全国门店突破3000家,带动就业近10万人,年人均增收近万元。
四川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相关负责人介绍,作为劳务输出大省,四川近年来累计培育区域特色劳务品牌358个,其中省级特色品牌60个。2024年全省劳务收入达7340亿元。未来,四川将持续深化省际劳务协作,推动劳务品牌与区域经济深度融合,为全国“稳就业、促共富”贡献四川经验。
来源:四川在线
主办:四川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