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在线记者 樊邦平 范芮菱 唐子晴 刘珩
11月19日,省政府新闻办在四川新闻发布厅举行“决胜‘十四五’ 续写新篇章”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十三场,围绕四川“十四五”时期社会治理主要成就作介绍并答记者问。
记者从发布会上获悉,面对经济加速转型,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深刻调整,特别是疫情防控和灾害防治带来的挑战和考验,“十四五”期间,四川不断提升社会治理效能,积极解决了一批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
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谁来牵头,谁来干?省委高规格多次召开社会工作方面的会议,全局谋划和系统部署重点任务,构建起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运行机制。2024年组建省市县三级党委社会工作部门,进一步集成社会治理工作职能。设立了省市县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协调机制,健全各级信访联席会议机制,把信访工作整体融入了社会工作体系。
四川聚焦全省近5000万城镇居民的急难愁盼,持续实施社区治理优化服务提升行动,围绕“补短板”“提能力”“创特色”,每年分别选择150个、100个、240个社区梯次推进,以点带面带动整体提升。动态掌握并有效回应“一老一小”、孤寡残疾需求,多措并举推进城市15分钟社区生活圈建设,统筹推进“三无”小区治理,以片区化方式打造了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同时四川还深入推进强村弱村、重点难点村分类管理,发挥村规民约、家教家风在移风易俗中的积极作用,加强厚葬薄养、高额彩礼等专项治理,推动了民族地区社会治理跨越式变化。
法治是重要的治理手段。为了推动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四川创建了703个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培养21.7万名“法律明白人”。常态推进扫黑除恶斗争,严厉打击各类突出违法犯罪,社会大局持续保持安全稳定。建立“互联网+群防群治”新模式,县、乡两级综治中心基本实现“有牌子、有场所、有力量、有机制、有效果”,让化解矛盾纠纷“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地”。
从源头收集好群众的诉求,解决好群众的矛盾纠纷和难题,四川深入开展信访问题源头治理攻坚行动,平均每年调处矛盾纠纷超过40万件。在德阳、乐山、攀枝花开展的党建引领接诉即办试点,共受理诉求123万多件,合理诉求办结率98.84%、群众满意率96.66%。“12345”市民热线,5年来处理来电来信超7184万件次,成为了党委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的“信任纽带”。
加强投入,提升解决问题的综合实力,四川坚持每年集中办好30件民生实事,各级财政民生支出占比稳定保持在65%以上,并导入市场性社会性资源服务民生。丰富群众服务力量,全省有近1500万名注册志愿者,7万余支志愿服务队以及13.57万名专业社工人才活跃在社会治理一线。
来源:四川在线
主办:四川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