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在线记者 兰珍 陈俊伶
一吨原始竹材价格不过六百元出头,经过加工,就能变为市场价每吨五千多元的浆板、六千多元的竹纸;一亩竹林,卖竹子每吨600多元,一旦加上竹笋,收入增三成,若再引入林下菌类种植,每亩可增产上千斤,产值跃升至万元……
11月18日至19日,全省建设“天府森林四库”现场推进会在泸州市叙永县召开。自2024年9月四川在全国率先提出建设“天府森林四库”,致力打造示范省以来,一系列关键举措密集落地。林下究竟如何“生金”、森林怎样“存粮”,林草如何“储水”“固碳”?林业又是如何走出一条提质、兴业、利民的新路?
看成效:森林“四库”怎样点绿成金?
18日,记者走进叙永县水尾镇水星现代竹产业复合经营基地,绵竹参天,绿意如盖。万亩竹林之下,一丛丛鸡油菌、赤松茸、树窝菌等菌菇长势喜人,即将采收。
“林下种菌不施肥、不浇水,是‘林养菌、菌肥林’的天然循环。”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邬高兰介绍,从2011年开始,她尝试在竹林中种植菌类,“目前筛选培育了41种食用菌,实现四季产出,每亩产值可达4000元。”
而“竹+菌”的模式,仅是林下“生金”的一环。邬高兰算了一笔账:合作社经营竹林1万余亩,年产鲜菇1万吨、竹材2万吨、竹笋1000吨,再配合菌菇加工与农旅融合,去年综合产值突破7000万元。
另一边的龙凤镇,油茶果基地迎来采收,“花果同期”的林间,村民正忙着采摘、装袋、运送。百米之外,四川乌蒙山雨阳油茶科技有限公司的加工车间,轰隆声响,全自动冷榨冷提茶油生产线正高速运转。
“我们专注有机茶油,也拓展特医食品、护肤品等高附加值领域。”公司负责人龙梅说,公司已带动发展油茶基地13.7万亩,年加工鲜果6000吨,产出茶油300吨,综合产值超1.05亿元。
森林的价值,远不止于这些维度。
农谚说得好:“山上多栽树,等于修水库。”在雅安市雨城区,茂密的森林如同天然海绵,默默蓄水保土。“每平方公里森林可贮存5至10吨水,1万公顷森林的蓄水量,相当于一座300万立方米的水库。”区林业局林草资源发展股负责人介绍,当地将持续在青衣江、大渡河流域建设水源涵养林,为“森林水库”扩容增能。
随着“天府森林四库”建设推进,2024年全省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已达20474亿元,涵养水源890亿吨,年均碳储量7000万吨。今年前三季度,全省实现林业产值375.4亿元,同比增长9.8%,增速较第一产业高6.3个百分点。
“水库、碳库是生态根基,钱库、粮库是拓展功能。目的是实现生态与经济‘双向奔赴’。”省林草局“天府森林四库”工作专班相关负责人如是说。
谋未来:如何让“四库”更丰盈?
《建设“天府森林四库”实施方案》提出,到2030年,全省森林蓄水能力达1000亿立方米,“林粮”经营面积1亿亩,林业综合产值1万亿元,碳储量10亿吨。
如何实现这一系列目标?
“建设‘天府森林四库’是系统工程,要进一步突出优势,注重分类推动。”省林草局相关负责人强调。
在“钱库”“粮库”建设上,四川将重点发力特色林粮与竹产业。木本粮食、木本粮油、森林蔬菜等优势产品将迎来更大发展空间。例如,在成都金堂县,远道而来的油橄榄已成功扎根,截至去年,当地发展油橄榄7万余亩,年产油超1000吨,年综合产值突破5亿元。
竹产业的链条也在不断延伸。叙永县江门镇的永丰浆纸企业,凭借当地丰富的竹资源,年收购竹材高达90万吨,助农增收5亿元。其创新研发的100%全竹浆纸塑产品,已成为“以竹代塑”的标志性成果。
此外,生态旅游与木材产业也将同步推进。随着《建设“天府森林四库”生态旅游康养行动方案(2026—2030年)》的印发,10项重点任务将推动林草与文旅深度融合。木材产业方面,将通过优化采伐政策、结合国家储备林建设,重点培育大径级和珍稀木材,发力精深加工,全力推动产业规模突破千亿元大关。
在“水库”“碳库”层面,核心在于增强生态功能。四川将科学推进造林绿化与森林抚育,加强干旱河谷、石漠化等生态脆弱区的治理,并加快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为森林资源筑牢保护网。
同时,推进森林碳汇交易,释放森林价值。今年10月,四川首批林草碳普惠项目成功交易碳汇10654吨,总成交金额62.9万元。“未来,各地应积极开发碳汇项目,统一使用刚发布的‘蜀林碳惠’品牌,提升四川林草碳普惠形象。”省林草局相关负责人补充道。
值得一提的是,项目建设将成为“天府森林四库”的重要抓手。据悉,省林草局近期将会同省财政厅启动“天府森林四库”联动项目申报,计划首批实施50个项目,省级财政对每个项目的补助最高可达1000万元,以真金白银的投入,确保“四库”建设落地见效。
来源:四川在线
主办:四川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