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四川资讯

这个离主城区6公里的“果蔬村”,为何留得住年轻人?

发布时间:2025-11-20 15:10:44

四川在线记者 王培哲 

一场夜雨过后,初冬的暖阳把岷江岸边的菜地和柑橘林照得透亮。11月19日,“沿着总书记足迹看蜀乡新风”集中采访活动来到宜宾市翠屏区思坡镇心宁村,这里是宜宾重要的果蔬种植基地,距离主城区不到6公里。

村子里的年轻人不少——村“两委”6位成员中,4位是“90后”。进一步了解发现,目前心宁村总人口约3300人,青壮年劳动力稳定在三分之一左右。

离城市很近,为什么年轻人在村里留得住?他们在干什么?带着疑问,采访团成员走进了江边的柑橘林。

眼下正是“翠屏金煌”柑橘修枝套袋的时候,这是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和翠屏区思坡镇合作的新品种。不过,这几年的气候变化,影响了柑橘成熟的时间。另外,心宁村还种了千余亩蔬菜,也面临激烈的价格竞争。

种不种,或者说怎么种?思坡镇谋划,从农产品加工运输结构切入,提升产品附加值。2023年,在外地创业的“90后”村民徐焘知被村干部“游说”,回到了家乡。

徐焘知以前干的事和供应链管理相关。他发现,乡亲们在外面买种子,辛苦种好又卖给城里来的菜贩,大部分利润被两头拿走了。如果有“从种子到筷子”的供应链体系,家乡的菜地也许能把更多收益留在这块土地上。

思路逐渐清晰,今年上半年,一座能容纳10万吨果蔬的冷库在心宁村投入使用。

“今年5月番茄刚刚上市的时候一斤卖到2块多,随着市场上番茄供应量增加,最低只能卖到几毛钱,我们干脆把番茄冷藏起来,夏末再卖,还能卖到2块以上。”徐焘知说,借助冷库配套的种苗培育工厂,明年春节预计有上万斤反季节番茄从心宁村销往市场。

不仅如此,借助冷库的储存能力,当地探索种植羽衣甘蓝等高附加值蔬菜,也尝试建立柑橘分类采收机制。一方面开辟线上直播新渠道,冷链运输发往全国,另一方面对接果汁生产企业,实现柑橘兜底收购。

“农业生产有很多潜力可以挖掘,田间地头也有实验室和仓储中心……”心宁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王莉介绍,在徐焘知的带动下,越来越多年轻人开始返乡尝试农业生产,他们大多不愿意只在田间地头劳作,更愿意琢磨新技术新品种,在他们的推动下,当地相继打造出“思橙”“金土地芽菜”等特色品牌。

让更多青年人留下来,不只是产业发展的功劳。行走在心宁村,采访团成员注意到,脚下是“心宁好人路”,耳边是“文明传播小喇叭”。据了解,当地持续开展“身边好人”“致富能手”“农技专家”“文明家庭”等典型选树活动,连续5年共选出120余位先进典型。

这些先进典型有两个任务,一是帮助协调邻里纠纷,二是带头致富“出点子”。心宁村种植大户王洪华一辈子和蔬菜柑橘打交道,他和徐焘知一起,组织村民参加农药使用培训,推广生物化肥,悄然中提升了农产品的质量,为提升农产品附加值打下基础。

“培育干事的产业基础,打造温暖的心灵港湾,我想大多数游子都会心动的吧。”王莉说。

来源:四川在线 

主办:四川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