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之歌
北玻公司生产车间
七二五所产业基地
【核心提示】周山南麓,洛水之滨,一处山水相映、钟灵毓秀之地,洛阳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就坐落在河洛大地这块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交融的沃土上。站在周山之巅南眺,5.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一个现代化的新城区展现在人们面前:道路笔直宽阔,四通八达;幢幢大楼典雅别致,高高耸立;在整洁的街区中,绿草如茵,花木葱茏,时代色彩鲜明的工业厂房鳞次栉比,风格纷呈的建筑物相映生辉。昔日杂草丛生的河滩地和高低不平的丘陵,如今,已崛起为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中原硅谷”。
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的浪潮席卷神州大地,面对沿海的开放发展,洛阳人深深认识到,历史的荣耀已经承载不了洛阳的未来,只有直面现实,奋起直追,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才能续写古都的辉煌。
1992年,伴随着小平同志南巡讲话的东风,一块书写着“洛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几个金光闪闪大字的石碑埋入了洛阳西南一块杂草丛生的土地,这个寄托着古都人民光荣和梦想的国家级高新区担起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重振洛阳雄风的重任,成为洛阳人科技强市的希望所在。
建设篇:播种汗水只为收获未来
万事开头难。建区伊始,摆在开发区人面前的是杂草丛生的河滩地和高低不平的丘陵,一没资金,二没人员。开发建设千头万绪。钱从哪里来?高新区管委会首先想到了“借鸡生蛋”的故事。他们决定负债开发。
一期科技工业园占地1.1平方公里,高新区管委会与银行合作,利用银行贷款,完成了“六通一平”基础设施建设;1993年8月,他们又征用1774亩土地,开始了科技工业园二期工程的大会战;2002年7月,投资4亿元,占地200公顷三期工程开工建设;2005年11月,投资1.2亿元进行五期开发,扩展空间1300亩;2007年8月,他们又擂响了六期开发的战鼓。
一群献身高新区的创业者们,在一面红旗、几顶帐篷下,筹划和指挥着开发建设的“多兵种联合作战”……十几年来,高新区人用劳动的汗水浇灌着这块土地,艰苦创业,用辛勤的双手使山河改变了模样。经过五期自主开发建设,新建区面积达到7.8平方公里,基础设施和功能配套一步步完善,昔日荒凉的河滩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纵横的道路和林立的高楼,一排排现代化的标准厂房仿佛一串串珍珠,镶嵌在青山秀水之间。一个生态环境优美、高科技特点突出的现代化新城区昂首崛起于古都的西南。
环境篇:为企业撑起一片绿荫
建区以来,高新区高度注重环境建设。为了认真做好环境保护工作,从源头上杜绝重污染、高消耗的建设项目进区 ,管委会专门成立了项目评审小组,每一个项目进区,都要召集环保、安全、消防等专业人员进行环评审批、环境监理和环保验收,确保了高新区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
2003年10月,高新区率先通过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成为洛阳市首家通过国家环保部门验收的区域。为提高城市品位,高新区积极推行绿化大战略,把园区绿化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常抓不懈。全区道路绿化严格按照规划标准,一路一个树种,一路一种绿化模式,形成了垂直、交叉的绿化网络;目前区内绿地总面积32.7万平方米。绿地率、绿化覆盖率分别达到了34.3%、45%。 整个建成区企业绿草如茵,社区花木掩映,街道宽阔整洁,高楼鳞次栉比,成为洛阳城区的一颗“绿色明珠”。
依靠日趋完美的园区环境,高新区吸引了国内外投资者纷至沓来。截至目前,先后有美国、德国、西班牙、荷兰和中国香港等20多个国家、地区的企业家进区投资兴业,全区经河南省科技厅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有319家,高新技术产品达到633项。
怎样让来到高新区投资创业的客商留得住,发展好,高新区人颇费了一番思量。他们不满足于栽下梧桐树,而是更加注重了项目引进后的跟踪服务和成长管理,让引进的企业站稳脚跟,快速发展。为加强企业服务,2005年,管委会专门成立了项目服务局,抽调精干力量,强化对企业初创过程的扶持和引导,对企业实施精细服务。对企业各类托办事项,采取全程代理服务。各职能部门明确专门人员,办理涉及本部门职责的企业事项的传递、报批、催办等工作,实现“一条龙”、“一站式”服务。
“企业正常经营的时候,你感觉不到它的存在,在企业需要帮助的时候,它却无处不在。源创从小到大,由弱变强,高新区的孵化培育功不可没。” 源创公司董事长江贤仓动情地说。
在构建局部小环境的同时,管委会积极营造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大环境,2006年以来,先后推出了《关于鼓励创新创业加快发展的若干规定》和《创新创业孵化优惠政策》等优惠政策,不断加大对企业的扶持力度,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在管委会以诚待商的带动下,首问负责制、虚拟合作伙伴制度等一系列制度在高新区持续推行,政府与投资者的距离拉近了,机关和企业的感情加深了,一个个企业如雨后春笋般茁壮成长,不断发展壮大。
引资篇:产业招商成为源头活水
今年年初,刚刚被评为“2007年海外华人十大焦点人物”和“2007绿色中国年度人物奖”的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施正荣博士,又冒着大雪来到洛阳,接受洛阳市政府为他颁发的荣誉市民称号。
大家都知道他的公司——尚德在无锡,怎么又跑到洛阳来当市民了呢?在走访了洛阳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之后,笔者终于明白了施正荣博士与洛阳高新区的不解之缘。
“生产光伏电池所需的最基础原材料是多晶硅。目前国内仅有四川和洛阳中硅高科两家企业能生产。而中硅高科已打破了由美国、日本、德国3国7家公司垄断多晶硅生产核心技术20多年的历史。这对无锡尚德和洛阳来说,在硅产业方面,具有很大的合作空间。”在高新区的同志们长期调研分析后,马上请洛阳市领导和施正荣博士坐在了一起。
2004年12月,施正荣博士第一次来洛阳;
2005年年初,无锡尚德决定投资洛阳;
2005年11月洛阳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在高新区登记注册,开始兴建年产150兆瓦太阳能电池及组件的项目。2006年8月一期30兆瓦生产线建成投产,2007年5月,产能扩大到120兆瓦,年产值达到30亿元,并引领带动20多家配套企业聚集,初步形成了高新区硅产业链条。“太阳能电池业用硅为王,谁掌握了多晶硅,谁就掌握了太阳能产业的命脉。而洛阳正成为中国乃至全球重要的多晶体硅基地,尚德选择落户洛阳是顺理成章的事。”洛阳尚德太阳能有限公司负责人说。
“只要找到了引水活源的方法,招商工作其实并不难”。洛阳高新区副主任孟建国坦言,“这些年,我们以产业招商为重点,围绕相关产业的主导产品及其上下游产品招商引资,努力“缝合”和填补产业链上的断层和空白,有选择地承接、吸纳一批产业链的上下游企业,推动主导产业链向两头延伸,向高端发展”。
洛阳尚德的成功引进是高新区产业招商的典型范例,类似的“蝴蝶效应”也在高新区的其他产业链上发生。目前,在以尚德、725所、北玻、轴研科技为代表的硅材料、钛(钨钼)材料、先进装备制造和高端轴承“四大产业”链条上,集聚了一批产业关联度高、上下配套能力强的优势项目和研发机构,去年,仅这四大产业的工业总产值就占到全区工业总产值的63%。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如何让受到有限资源制约的地区冲破桎梏,在经过一系列的探索后,“引水活源”这个道理成了指引洛阳高新区和许多企业走出困境的一簇火光。明白了这个道理的洛阳高新区,招商不再依赖“等、靠、要”,而是学会了采用更为灵活的方式来凸显自身的优势。
孵化篇:爱心铺就红地毯
如果说一条红地毯就能留住一家科技水平居世界第一的高新技术企业,或许令人匪夷所思,但这样的轶闻的确就发生在洛阳高新区,它奏响了一段地方政府服务企业的温馨乐曲,为“细节决定成败”这句格言作了有力的注脚。
时间回溯到2005年10月,创业中心的孵化企业TCK公司准备在洛阳召开全国性的矿山系统、特检系统产品技术交流会,向全国各地的有关专家和研究机构介绍自己多年心血的结晶——钢丝绳损伤定量检测系统。但正值秋雨连绵的季节,刚盖好的创新园及距离公路近200米的路面还没有硬化,导致路面泥泞不堪,更谈不上环境的绿化、美化,眼看会期临近,各项准备工作均已就绪,公司董事长窦柏林仍忐忑不安,担心由于环境、设施的不完善,不到位,影响公司形象和今后的发展。
正在窦董一筹莫展之际,高新区创业中心派出精干人员专门负责帮助TCK会议的会务工作,他们冒雨到现场实地丈量、察看,搭建了木制台阶,在会议的前一天找来施工人员在通往办公楼的道路上铺设了木板,从早上一直干到夜里9点多,一条平整的大道终于出现在了人们眼前。
与此同时,创业中心的另一路人马专程挑选、购买了150多米长的红地毯和几十盆鲜花,会议当天,创业中心的工作人员早上五六点就来到了现场,铺地毯、摆鲜花……
当来自全国各地的五六十位专家、企业家来到开会地点时,这条鲜艳夺目的红地毯从公路边一直铺到大楼入口,两排绚丽的鲜花迎风摇曳,成为蒙蒙秋雨中一道最惹眼的风景。专家们踏上松软而又坚实的红地毯大道时,一个个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
回忆起当时的情景,窦董仍感历历在目:“确实很意外,想不到,我在高新区能享受如此高的礼遇,这是在其他地方投资一个亿也享受不到的。正是由于这里投资环境好,改变了我原有的计划,决定将生产基地建在洛阳。”
一条红地毯是服务理念转化为服务行为的生动体现,是高新区良好的服务气候和氛围,它点缀的将是洛阳这棵梧桐树的整体形象,吸引的是金凤凰的栖息。
产业篇:磁石效应吸引产业聚集
“1美元等于1元人民币?”别误会,这并非是最新公布的美元与人民币兑换比率,而是洛阳北方玻璃技术股份有限公司通过10多年的自主创新,在玻璃深加工设备制造领域实现的一个民族工业夙愿。
“10年前,玻璃深加工行业所需要的水平平弯钢化炉一直由芬兰、美国、瑞士三大巨头垄断,我国引进一套设备要花200万美元外汇,折合2000多万元人民币。现在,我们生产出来的一套技术领先的同类设备,价格仅为200多万元人民币,彻底打破了这一技术壁垒!”董事长高学明说,目前北玻公司已成为世界最大的玻璃深加工设备制造商,自主知识产权拥有量、市场占有率和销售量在世界同行业中均排名第一。
“自成立以来,技术创新就是公司经营中的重头。目前我们拥有18项国家专利,研制开发的玻璃钢化技术和设备,在产品质量、使用性能和自动化程度上均可与进口产品抗衡,更具有能耗低、投资成本低的优势。”高学明随即列出一项项重大突破,展示着公司的创新轨迹:
1994年,北玻成功开发出中国第一台水平辊道式钢化炉,不仅填补了国内空白,更结束了我国水平钢化炉长期依赖进口的尴尬历史,引领了一大批规模不等的钢化炉制造商应运而生,被称为“全面改变和提升了我国钢化安全玻璃的发展进程”;
1997年,取得了研发大型弯钢化技术的巨大成功,彻底改变了弯钢化只能使用在汽车上的陈旧历史;2002年研发出世界最大最长的连续钢化炉;2004年3月,成功研制出“纯平无斑”新一代钢化炉,改写了玻璃钢化后存在应力斑及变形的历史,掀起了一场玻璃钢化技术革命……
奥运会主会场“鸟巢”工程、“水立方”游泳馆工程、国家大剧院玻璃幕墙、中华世纪坛的超大规格弧形钢化玻璃、人民大会堂的大规格弧形钢化夹层玻璃、德国奔驰轿车的大规格不等曲率侧窗钢化玻璃……北玻品牌几乎成为世界钢化技术的核心象征。
洛阳曾经是典型的重工业城市,“一五”期间许多重大项目都布局于此。在新型工业信息化的道路上,洛阳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有主导产业作为城市发展引擎。
“洛阳以多晶硅为龙头的硅产业在全国独树一帜,目前多晶硅产量占到全球的1/4,2010年将达到6000吨。”洛阳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负责人告诉笔者。
洛阳多晶硅为什么能迅速成长为标志性产业?洛阳高新区管委会主任王忠道说:“关键是一项技术突破形成了一个大产业。”他回顾道:1966年,我国第一个从国外引进全套技术装备的单晶硅企业——740厂在洛阳诞生;1996年,国内大型国有硅材料企业——麦斯克电子材料有限公司成立;2003年,洛阳中硅高科技有限公司成立;2005年,无锡尚德公司在洛阳投资建设了洛阳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加拿大CSI公司在洛阳设立阿特斯(洛阳)光伏有限公司,洛阳的硅产业至此形成了IC与光伏两条产业链。
有人说,假如每一个企业都是一颗珍珠,那么或许只用一根普通的线,就可以把珍珠串起来,变成更增值的项链。事实上,这根线就是洛阳高新区。充分利用洛阳的资源优势和产业特色,把力量集中在引导特色产业的发展上,着力打造完整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用产业优势形成“磁石”,吸引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向区内聚集。正是这样一个“磁场”的存在,高新区逐渐成为磁力的中心,形成了四大支柱产业:
——在硅电子材料领域,洛阳中硅公司已经形成1000吨的多晶硅生产能力,到2010年可达到年产5000吨多晶硅的生产与研发能力。洛阳尚德公司已经形成120兆瓦的生产能力,成为继无锡尚德之后国内第二大太阳能电池生产基地。
——在钛(钨钼)材料领域,以双瑞精铸钛业为代表的一批企业,具有国内一流的钛合金生产及工艺研究能力,拥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钛合金精铸技术,使钛金属产业化项目的工艺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在国内名列前茅。
——在特种轴承领域,轴研科技公司拥有国内一流的轴承设计技术和试验技术,在卫星、航天飞船和运载火箭的特种轴承制造方面具有垄断地位,并已辐射带动了许多民营企业。引进的美国捷威公司的空气轴承项目,可以达到每分钟25万转,技术水平世界领先。
——在先进装备制造业领域,北玻公司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玻璃深加工设备制造商,其自主知识产权拥有量、市场占有率和销售量均在世界同行业中排名第一,玻璃加工设备在国内的市场占有率达到75%,国际市场占有率达到40%。中色科技公司研发生产的有色金属加工装备占国内市场的50%,其中现代热轧机的市场占有率达到100%。
下一步,高新区还将把生物制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作为新的产业进行重点培育,最终形成“4+2”的产业发展格局。
…………
几千年前,人们用“洛阳富才雄”来形容这里的英杰济济,而今天,洛阳高新区人同样用他们的智慧使这座城市焕发出年轻活力。我们相信,在不远的将来,洛阳高新区的鲲鹏之志将翱翔万里云天,“中原硅谷”的名字将与“洛阳纸贵”一样,为世人所乐道。
来源:中国洛阳网
洛阳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