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民俗风情

2012年第22届河洛文化民俗庙会12日开幕

发布时间:2012-04-12 14:48:07
    为丰富首届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活动内容,烘托文化节气氛,展示洛阳悠久灿烂的古都文明和博大精深的民俗文化,作为第30届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的重要文化活动项目之一的洛阳市第22届河洛文化民俗庙会于2012年4月12日—4月16日在洛阳民俗博物馆举办,本届庙会由洛阳市文物管理局承办。本届庙会主要活动如下:

  一、民间艺术表演

  (一)南狮、北狮同台竞技,文狮、武狮各显神通

  狮舞是河洛地区民间备受人民群众喜爱的艺术形式。狮舞分文狮、武狮两种,文狮有挠痒、舔毛、打滚、抖毛等动作,武狮则有跳跃、滚翻、登高、腾转等技艺。又因地域的差别,又有南狮、北狮之分。洛龙区大里王王氏狮舞则是河洛地区北派武狮的杰出代表。大里王狮舞以其独特风格的表演技巧和艺术造型、悠久的历史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南狮不同于北狮的憨厚可爱、质朴笨拙,它机智灵巧,动作轻盈便捷,腾、挪、跳、跃均有一定的节奏,肢体动作与目光配合协调、默契;装束上亦别于北狮的厚重、单一,其装束色泽明快、绚丽、多样、轻便,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为丰富本届庙会活动内容,本届庙会邀请偃师市金龙狮舞团进行南派狮舞表演,大里王耀堂狮舞团和荥阳县蒋头狮舞团表演具有河洛地区浓郁文化特色的北派狮舞,南北两派狮舞登台竞技。洛阳狮舞以武狮为主,文狮较为少见,以文狮表演称著于河洛地区的伊川县平等乡红玫瑰狮舞团在本届庙会上由巾帼妇女进行文狮狮舞表演,可谓文、武兼具,南、北荟萃,狮舞表演将是本届庙会的一大亮点。

  (二)川剧绝活——“变脸”

 

变脸

  川剧变脸是运用在川剧艺术中塑造人物的一种特技,是一种揭示剧中人物内心思想感情的一种浪漫主义手法,最先用于神怪角色,明代已有。其最先是起源于中国戏曲的情绪化妆,后由“后台改扮”转化为“当场变脸”,成为一项表演特技,不少地方剧种都有,以川剧最为著名,其技艺成形于二十世纪,成为“川剧”的一门独特的技艺。变脸有大变脸、小变脸之分。大变脸系全脸都变,有3变、5变乃至9变;小变脸则为局部变脸。变脸的主要手法有三:抹暴眼、吹粉、扯脸。前两种属涂面化妆,如抹暴眼是演员手指抹上预存于眉头或鬓的墨青,一抹即变;吹粉更是粗糙,即演员吹起色粉,以改变脸色;后一种则加用面具,一层一层套在脸上,松紧死活有度,变时一个个扯下来。此外,还有撕脸与贴脸,现已不多用。变脸要求动作敏捷,不露痕迹,令观众叹为观止、啧啧称奇。

  为发扬光大“变脸”这一独特的川剧艺术,丰富本届庙会活动内容,本届庙会邀请洛阳佰鸣庆典礼仪有限公司旗下的小鱼儿演艺公司到庙会上进行表演,让游客领略“变脸”这一川剧绝活的风采。

  (三)、盘鼓、铜器表演

  1.宜阳县屏南盘鼓团盘鼓表演

  宜阳县屏南盘鼓团是河洛地区为数不多的一支优秀女子盘鼓表演团,该团曾多次参加洛阳地区的重大节庆表演。“击之如雷,动之如涛,鼓中有舞,舞中有鼓”,是对盘鼓的形象描写。盘鼓是中国古代军鼓的一种,节奏性强,套路多变,气势宏大,在行进中进行表演,同时富于阵法变化的特点,在指挥员的指挥下变换队形,鼓声或大或小,或疾或徐,快时如风云突变万马奔腾,慢时似冲锋过后解鞍卸甲稍事休息,变化多端,高潮时鼓镲齐鸣,声震云霄,雄壮激烈,扣人心弦,极富感染力。的开封盘鼓,充分展现了盘鼓艺术的豪放、率性、纯朴的艺术魅力。该团应邀在本届庙会上进行表演。

  2.嵩县白云天鼓队铜器表演

  嵩县白云天鼓队的铜器表演源于古代军乐,一般用于战时督战表演,乐器有鼓、铙、镲、边鼓、锣,表演阵容由几十人、上百人组成,阵容强大,场面壮观。铜器表演属于打击乐,表演时一人指挥,众人击打,场面壮观,高潮时,战鼓声、脚步声、马蹄声融于一体,粗犷豪放、高亢激昂,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该队铜器在传承旧时乐谱及表演艺术的基础上,融入了现代舞步,在传统曲牌《十八锤》、《十八锤帽》、《马步窜》、《装鸟枪》、《闪闪腰》、《蛇后尾》、《埋伏》的基础上,融入了十六步、十八步、二十四步舞步,自创曲牌《白云天鼓》和《农家乐》等曲牌,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和时代感,把传统技艺和现代元素巧妙结合、达到了珠联璧合、相得益彰的效果,把这一传统艺术发扬光大,多次参加洛阳地区的重大节庆活动演出,好评如潮。本届庙会上该团将为游客展示铜器艺术的风采。

(四)偃师市天天乐宠物表演团

 

  偃师市天天乐宠物表演团创建于2007年。团长王定轩为偃师市缑氏镇任才村人,10年前他从电视中看到外国人把狗驯养得能表演节目,便萌生驯养动物的念头。第二天便把自家的狗拉出来练习钻圆环,结果没把狗驯服,反被狗咬了一口,但他并没有退缩,功夫不负有心人,小狗终于被他训练成功。接着他又开始驯养山羊、鸽子、公鸡等动物。渐渐的他和他的“马戏团”有了名气。他的节目受到了偃师电视台和洛阳电视台的采访和播出。2007年在洛阳市第17届民俗文化庙会上引起轰动,一举成名。偃师市天天乐宠物表演团以家禽、宠物表演为主,传统的保留节目有:小狗滚皮球、小狗走钢丝、小狗钻圈、小狗爬软梯、鸡踩灯泡、鸡走梅花桩、山羊走平衡木等节目。2007年11月11日,应CCTV-7《乡村大世界》马坚导演的相邀,王定轩率团参加了“走进嫘祖故里——河南西平”专场活动演出,受到好评。近年来,该团先后到河南开封、湖北十堰等地进行表演。第22届河洛文化民俗庙会上,王定轩将携本团活泼可爱的宠物为游客献上一台小型宠物马戏节目。

  (五)卢氏县民间曲艺——锣鼓书、坠子书

  三门峡市卢氏县是河洛文化发祥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民间文化积淀深厚,卢氏民间曲艺说唱艺术作为卢氏优秀民间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早已蜚声豫陕两省,尤其是锣鼓书、坠子书说唱艺术经过100多年的发展历史而成为三门峡市卢氏县民间文化的形象代表,它独具一格的风格和形式,使其成为豫西黄河流域民间曲艺的一支独秀。

  1.卢氏锣鼓书

  卢氏锣鼓书以唱为主,声调高昂,节奏严谨,中间无话白和“水”词。曲调共有六种,即慢板、二行、流水、垛子、飞板、哭腔,在这六种曲调中,除飞板、哭腔乐器随唱腔伴奏外,其余皆为唱奏分开,即唱时不奏、奏时不唱,音乐只起托腔和演奏过门的作用。在卢氏锣鼓书的曲调中,揉和有蒲剧、秦腔、道情、碗碗腔等成分,尤其是蒲剧音乐更为浓厚,其打击乐曲牌,则干脆用蒲剧曲牌。其伴奏乐器主要为锣(底锣、中音锣)、鼓(边鼓)、板(鼓板、手板)、脚板、手钗、四弦、三弦、板胡、二胡、笙、笛子等。

  卢氏锣鼓书曾两次参加河南省民间曲艺会演都获殊荣,声威远播,本届庙会邀请三门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锣鼓书)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周成群、乔血群到庙会上进行表演。

  2.卢氏坠子书

  河南坠子的前身是流行于河南地区的道情和“莺歌柳”两种曲艺形式,融合了两种曲艺形式唱腔等方面的特点。主要伴奏乐器为坠胡,其唱腔音乐可归纳为起腔、平腔、送腔、尾腔4部分,在主体唱腔进行中,根据唱词中不同句式的格律,使用三字崩、五字嵌、七字韵、巧十字、拙十字、寒韵、滚口白等唱法,产生节奏和旋律上的变异,表现不同的感情。距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2006年5月,入选国家第一排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一直在河南地区民间流传,保持着朴素的乡土风味和浓厚的生活气息。

  坠子书的基本演出形式是演员自击锣鼓,唱表说书,多以长篇和中篇的传统书目为主。其内容多取材于民间传说、演义小说和家庭伦理与历史故事,具有浓厚的乡土风味与地方特点。卢氏锣鼓书曲目众多,可分为长篇、中篇和短篇,大多为传统故事和历史故事。主要传统、历史书目有《罗通扫北》、《呼家将》、《红罗衫》、《双龙记》、《武松传》、《割肝救母》、《打蛮船》、《四海耍钱》、《小二姐做梦》、《李官保吊孝》、《火焰驹》、《走南阳》等等。本届庙会邀请三门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坠子书)代表性传承人骆福英等到庙会上进行表演。

  (六)信阳市罗山县光辉皮影表演团——豫南皮影戏

  罗山皮影作为豫南地区民间一种集造型艺术与戏曲艺术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始于明代,据《罗山县志》载,罗山皮影源自河北滦州,从明嘉靖年间(公元1552年至1566年)开始在信阳市的罗山县繁衍生长,距今已有四百五十多年的历史。据《中国皮影志》介绍,我国皮影戏共分河南、山西、陕西、唐山四大流派,罗山皮影戏以影人制作美轮美奂,栩栩如生、生、旦、净、丑行当齐全,音乐旋律流畅,唱词、道白雅俗共赏,乐队简约合理而成为河南皮影戏的杰出代表。2008年,罗山皮影荣幸的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罗山皮影的影人是牛皮制成的,有别于北方皮影。其演出班社俗称“一担箱”,一般由8个人组成,全箱(道具)为120套剪影,一块长6尺、宽3尺的白布作影幕,每个影人有三根竹竿支撑。表演时,乐手在幕后既伴奏又配音还要伴唱。伴奏乐器主要是胡琴、唢呐、锣鼓,最有特点的是它的唱腔,不局限于某种戏曲音乐,而且还有豫南的山歌、民歌、灯歌等多种形式,因此唱腔选择相当宽泛,也使得它更贴近群众。

  本届庙会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陈光辉先生将携罗山县光辉皮影表演团到本届庙会上进行罗山皮影戏表演。

  (七)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河洛大鼓

河洛大鼓是一种以说、唱为艺术表演手段,叙述故事、塑造人物、表达思想感情、歌唱社会生活的传统音乐。当地人都称河洛大鼓为“说书”。河洛大鼓,起源于清末民初,是在洛阳琴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洛阳琴书旧称"琴音",早期的伴唱乐器是我国传统的七弦古琴,后改为扬琴。河洛大鼓的曲调来源于河南地方区域的多个剧种或曲种,如梆子、曲子、河南坠子,还有承袭洛阳琴书的曲调等。河洛大鼓艺人具有极强的吸收和融合能力,他们从丰富的地方曲调中,吸纳相关的音乐素材,并将其重组为全新的鲜活的音乐语汇,巧妙地融入各种唱腔板式中,使其成为叙述故事情节与描写人物性格的表现手段,从而大大增强了河洛大鼓的音乐表现力,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豫西地区曲调形态。2006年5月20日,河洛大鼓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本届庙会将邀请汝阳县河洛大鼓表演艺术家到庙会上进行表演。

 二、重要陈列展览

  (一)2012中国洛阳古今酒器精品展

  古都洛阳作为驰名中外的历史文化名城,有着5000多年的文明史,华夏酒文化亦发源成长于此,河洛地区酒器文化更是灿烂辉煌。“一壶乾坤非寻常,多彩世界器中藏,诗书画印陶瓷韵,国殇文化渊源长”。这首小诗写的就是酒器文化的真实写照。浩若烟海、美轮美奂、百怪千奇、匠心独运的古今酒器,融汇了历史、书画、雕塑、陶瓷工艺等诸多艺术门类,堪称一部中华民俗文化和民族艺术的文化宝典,赏心悦目的艺术酒器更被人们赞誉为“无声之乐、立体之画、永恒之景、不凋之花”。

  为丰富第30届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和洛阳市第22届河洛文化民俗庙会节会内容,提升洛阳千年帝都、牡丹花城、华夏圣地、酒祖故乡的美誉度,展示河洛古今酒器艺术风采。由洛阳民俗博物馆、洛阳匾额博物馆和洛阳酒器收藏爱好者联谊会共同举办“2012中国洛阳古今酒器精品展”,主要展出展出“牡丹酒器”、“龙型酒器”、“古今人物”、“杜康系列”、“微型酒器”等专题系列酒器1000余件。让游客畅游于博大精深的酒器艺术殿堂,开阔视野、愉悦心灵、增长知识、启迪思维,获得更多美的艺术感悟。

  (二) “王耐萱丝绫堆绣(布贴)艺术展”

  布贴画又名丝绫堆绣,起源于隋唐时期的洛阳宫廷补绣。宫廷补绣又名丝绫堆绣,因为其原材料以布料居多,因此在洛阳地区民间俗称为“布贴画”,又称布堆画、布贴花、布摞花和拨花。从唐朝开始就广泛流行于洛阳地区民间,至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它是洛阳民间巧女、刺绣能手在长期的丝绫堆绣实践中,融合了传统民间剪纸、刺绣、壁画、国画(工笔画、人物画)等工艺特点,并在此基础上,从生活出发,就地取材,采用不同色彩、不同质地、不同形状的布块,通过布缝和补花布饰手工艺,创造出具有浓郁地方乡土气息和生活气息的丝绫堆绣(布贴)作品,其画面具有浮雕感和层次感。其所用材料为丝绸、绢绫、棉布、麻布等为材料,用浮雕、编织、刺绣、缝缀、堆贴、抽丝、拨花、补花等多种技艺结合的装饰艺术。其色彩丰富鲜艳,剪贴边线明朗整洁,题材丰富多彩,具有木刻版画的刀工特点,具有浓郁的河洛地域文化气息和生活气息。2011年,丝绫堆绣(布贴)被洛阳市政府公布为“洛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洛阳市涧西区79岁的王耐萱女士幼学家承,从事丝绫堆绣(布贴)艺术60多年,热心于这一民间技艺的创作、传承,2011年,被确定为“洛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丝绫堆绣(布贴)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为弘扬和展示这一河洛民间技艺,本届庙会邀请王耐萱女士举办“王耐萱丝绫堆绣(布贴)艺术展”,展出其多年来创作的丝绫堆绣(布贴)作品100余幅,题材包括戏曲人物、花卉、民间传说等,展示流传于河洛地区民间1000多年的民间传统技艺的艺术魅力。

  (三)2009世界邮展三周年集邮文献展

  2009年,古都洛阳成功承办了“中国2009世界邮展”,至今已历3个春秋,本届邮展留下了大量的文字资料和集邮专著,被国内集邮界称之为“集邮文献”,成为全国集邮界的收藏热点。洛阳原地封片戳研究会为纪念该次盛会,精选了数十件集邮文献,在中国第30届洛阳牡丹文化节期间,在洛阳民俗博物馆进行展示,对中国2009世界邮展(古都洛阳)产生的深远影响和重要意义进行展示,达到宣传洛阳的目的。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技艺展演

  (一)三门峡市陕县南沟剪纸协会——南沟剪纸

  三门峡市陕县南沟村是有名的剪纸村,南沟剪纸起源甚早,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在剪纸创作中,南沟村得村民们将自己的情思才华和对生活的美好心愿倾注指间,形成了独特的南沟村剪纸艺术。其特点为:一是以黑色为正色,豫西地区为夏文化的衍生地,而夏朝崇尚黑色,把黑色作为国色,三门峡陕县古属夏的衍生地,喜用黑色是历史流传的结果;二是剪纸艺人大部分是男性,技艺传男不传女;三是素材以花草动物为主,构图简洁、粗犷豪放、质朴夸张、厚重凝练,极生动地体现了中原农耕文化的特征,四是边剪边唱。

  近年来,该村先后被省、市相继命名为“河南省特色文化产业村”、“三门峡市先进文化示范基地”等荣誉称号;其剪纸被列入“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被评为“三门峡市知名文化产品”。

  (二)开封市朱仙镇木版年画

  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是我国木版年画的源头,也是中国民间艺术的“活化石”,已被列为“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据《东京梦华录》等书记载,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在一千年前的北宋时期,诞生在这座古城之中。

  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用色讲究,历史上以矿物、植物作原料,使用传统工艺精心熬制而成,印制出的年画,色彩鲜艳,久不褪色。其构图饱满匀称,线条粗犷简练,造型古朴夸张,色彩艳丽,艺术风格独特,充分体现了中原劳动人民憨厚淳朴、热情豪放的性格和审美情趣。它选择的题材和塑造的人物多是脍炙人口的民间故事、神话传说、戏曲人物和人们所喜爱与敬仰的英雄豪杰。它以独有的特色在中国年画史上独树一帜。本届庙会邀请开封市朱仙镇继忠年画社到庙会上进行木版年画现场操作表演和展销。

洛阳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