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民俗风情

洛阳民俗博物馆

发布时间:2011-07-07 11:16:10

  中原民俗文化的缩影——洛阳民俗博物馆 

  洛阳民俗博物馆是河南省最大的民俗专题性博物馆,是在清代古建筑群“潞泽会馆”的基础上组建的,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洛阳市十佳旅游景点、国家AAA级旅游景点。本馆以弘扬河洛文化、展示民俗风情为主旨,开馆至今,已接待中外游客60多万人次,为弘扬河洛文化、展示民俗风情、丰富城乡人民物质文化生活,乃至促进两个文明建设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潞    泽   会    馆

  洛阳民俗博物馆位于清代古建筑群潞泽会馆内,潞泽会馆原名关帝庙,建于清代乾隆九年(1744年),为山西潞安府(今长治)、泽州府(今晋城)居洛商贾捐资所建,是晋商文化的产物,占地面积15750平方米,建筑面积5250平方米,民国时期更名为潞泽会馆。现存舞楼、钟鼓楼、东西穿房、东西廊房、大殿、后殿、东西配殿等建筑。整个古建群层次分明,结构严谨,在建筑设计和营造法式上集清代河南地方建筑技术之大成,是中原地区清代建筑的杰出典范。装饰考究,雕琢精美,蕴涵深邃,堪称中原地区雕刻艺术中的一朵奇葩。1986年被公布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辟为洛阳民俗博物馆,2001年6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舞       楼

  舞楼又称悬鉴楼,龙凤花脊,琉璃剪边,额枋上嵌有“八仙”、“牡丹”等透雕。东西穿房与之相接,与钟鼓楼连为一体,远望象一座幽幽古堡,状貌巍峨,森严高峻。舞台坐南向北,舞楼正中瓜柱镌刻一联云“人为鉴即古为鉴,且往观乎?鼓尽神兼舞尽神,必有以也。”以古例今,当是喻世名言。该舞楼是全国第三、全省最大的古戏楼。

  大      殿

  信俗厅为重檐歇山式建筑,丹楹绣枋,飞檐翼然,琉璃盖顶,神兽镇脊,“大圆宝镜”门匾为慈禧太后御笔手书。檐角嵌有“四大短人”,俗称“走尽人”,传为庞涓、韩信、周瑜、罗成。檐下有人物、动物、花卉透雕,雕刻之美,堪称中原地区清代乾隆早期建筑木雕的代表,其中“渔樵耕读”木雕更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前檐四根冲天柱拔地而起,柱础为整石雕成,主要雕造麒麟、群猊等神化动物,有的蹬肢瞠目,有的昂首长吼,形体肥圆生动,象是流动着血液一样。

  刺    绣   厅

  在刺绣厅里可以欣赏到大家闺秀和乡村绣女的女红之美。在众多的绣品中,以云肩的针法最为多样,有平针、打子、齐套、羽毛、盘针、散套等针法。绣品不仅细腻工巧,其设色搭配及纹样于忌色之间,以平针法绣出的温色纹样作为过渡,暖色薄施,使之与贴花部分浓淡相宜,既遵循美术设色原理,又符合大众的审美习惯,有宋代“闺阁绣”的遗韵。荷包、扇袋、腰包、烟盒、腰镜等,既是实用之物,又是美的点缀,绣鞋、绣帽、五毒肚兜、三寸绣鞋(平跟、半高跟、内高跟)等绣品,则从不同侧面反映出旧时的衣着习俗,绣品所绣图案主要有以下几类:(一)以临摹自然之景的花、果为内容:如象征人格的梅花、象征长寿的寿桃等;(二)以叙述社会世态的故事情节为内容:如“一身荣耀锦衣归,数典祭慈效古贤”的“状元祭塔”、“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的“牛郎织女”等。这些动物、花果、故事性图案,凝聚了劳动人民的淳朴气质,蕴涵着洛阳人民生活中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对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

  信  俗  厅

  信俗厅正中,有长方形佛龛一座,上悬慈禧太后亲书的“慈航普渡”匾额,龛前置以供桌和乾隆年间的“焚香炉”。龛中陈列明代干漆夹紵工艺制作的“三世佛”,中为婆娑世界的释迦牟尼佛,东为净琉璃世界的药师佛,西为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通体贴金,背光繁华,是难得的佛教艺术珍品。厅门右侧为明代的“金丝楠木塔”,塔分3层8面,有304龛,每龛一佛。佛塔重檐斗拱,瓦檩栏额,均为雕刻而成。在东西两壁,以卷轴形式陈列豫西地区民间信仰的佛、道教六十位神灵,有总管三界十方的“玉皇大帝”,总领天界人间的“王母娘娘”,商贾们供奉的文财神“赵公明元帅”、主宰人间功名寿夭的“福”、“禄”、“寿”三星等道教诸神,有佛教中的“十八罗汉”,有知名度最高、人情味儿最浓的“八仙”和儒释道并尊的关羽等。民间艺术家通过凝练的概括,巧妙的安排,把人们熟知的故事浓缩成一幅幅世俗画面,以表达不同的思想情感和道德观念。

  婚    俗   厅

  清代婚俗厅向人们展示的是封建社会末期洛阳地区中产阶级家庭结婚拜堂的场面和洞房的陈设。婚俗厅分鼓乐场面、拜堂、洞房三部分。厅堂正中,喜字高悬,婚联彩幛,屏列左右。下方,形象各异、表情生动传神的民间乐师正操琴钹、捧笙作呐,欢快的迎亲乐曲绕梁盈耳。拜堂内塑像13尊:庄重老成的傧相,斜挂佩红,主持典礼;新郎风流儒雅,矜持中颇含书卷之气;新娘凤冠霞帔,秀眸含羞;伴娘花枝招展,小心轻搀;龀齿顽童牵母亲衣袂欲上前戏闹新人,其他男女宾客或咬耳窃语,或含笑静观,整个场面喜气盈盈,妙趣横生。

  在拜堂的天地桌上还可以看到五种用具:“斗、尺、秤、杼和铜镜”。这些既是生活用具,又有象征意义:其中铜镜是圆的,代表天,斗是方的,代表地,是说新郎新娘是天造地就的良缘,斗、尺、秤、杼则含有“称心如意”和“丰衣足食”的意思。          

  婚俗厅洞房的陈设颇为讲究:入门的多宝阁上置放着古玩和线装古籍,室内摆设有古香古色的桌几、透雕玲珑的花架、装饰高雅的画屏、制作精巧的化妆盒,、针法细腻的帘栊和描金绘彩的屋床,以及卧榻上的香枕鸳被,都会引起人们对旧时洞房花烛的联翩浮想。

  民 间 艺 术 厅

  民间艺术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充满乡野之趣、原始之味、原始之美的有形文化。民间艺术厅内展示的作为情侣信物或室内点缀的剪纸,在尺幅方寸之间,领略它或拙朴或雅致,或粗放或婉约的艺术风采,可谓剪纸中的上品。“福”、“禄”、“寿”、“苏武牧羊”等根雕作品,顺应树根自然,略施游刃,虽经斧凿,恰似天成。木雕“黄河永固”,采用平远全貌式构图,“弯腰弓背的纤夫,飘忽于谷底浪尖的舟楫,孤立于黄河中央的殿堂建筑,以写实加象征手法临摹了“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浩浩气势,再现了黄河这一享誉千载的自然景观,谋篇之严谨,立意之高远,技艺之精湛,堪称木雕艺术品中的上乘之作,玉石、羽毛雕刻品无不给人以立体、优美、抒情的美感。雕刻者以具有生命力的刻刀,极有分寸的把握了人物的形态和动感,给人留下永恒的美的瞬间。

  皮     影    厅

  “三尺生绡作戏台,全凭十指现诙谐,有时明月灯窗下,一笑还从掌握来。”一诗所描述的就是皮影戏,皮影戏又称“影子戏”,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皮影艺术是一门集民间舞蹈、艺术、美术及民间戏曲为一体的综合性民间艺术形式。所展出的皮影有纯色、彩色两种,有7寸、9寸、11寸影人,质地多为牛皮、驴皮、羊皮。如今皮影这一特殊的民间艺术形式带着浓郁的乡土气息,荣登大雅之堂,它以生动逼真的表现手法、清新自然的艺术风格,深受中外游客的喜爱。

  特色展品——匾额

  在洛阳民俗博物馆众多的文物和展品中,匾额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展示于厅堂、室内。该馆征集的1230余块匾额数量位居全国博物馆同类藏品首位。匾额作为具有鲜明颂扬取向的传统文化事象,是悬挂在门楣、堂室、楼阁及亭园等处的高雅艺术精品,被应用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所展匾额跨越清代、民国二个历史时期,内容多为伦理道德、贺寿祝福、旌表节烈、弘扬家学等,是研究古代官爵制度、乡里沿革、人物事件、风物民情、书法雕刻等方面的重要实物资料。其中,有颂扬高尚医德和高超医术的,如“杏林春茂”;有记录或反映重要史实的,如“淑德寿征”匾,为清代马德顺夫人阎氏大寿时,乡邻所赠。马德顺是清朝重臣左宗棠麾下大将,是镇压甘肃回民起义的刽子手,最后被起义军砍了头。清朝皇帝为他塑一“金首”,与尸体厚葬于偃师老家。夫贵妻荣,其夫人阎氏被封为一品诰命夫人,此匾有补史作用;如“祥启文明”匾,为洪宪元年的匾额,它是袁世凯称帝八十三天期间,洛阳民间社团为其所立,希望袁世凯能够开启文明之路造福桑梓。此匾烙印着袁世凯复辟帝制,倒退历史的丑恶一幕,也表达了乡人对袁世凯的善良愿望。具有特殊政治意义,尤为珍贵;有豫西著名书法家高福堂所书写的“慈爱”、“阃范”等匾额;有国民党高级将领张钫书写的“四德兼备”匾。数量之多、种类之全,在全国也不多见。所展匾额边饰雕刻精美,技艺高超,寓意丰富,堪称书法、雕刻艺术宝库中的精品。

  洛阳民俗文化庙会

  洛阳民俗博物馆还于每年的4月14日至25日,举办一年一度的洛阳民俗文化庙会。洛阳民俗文化庙会是以大型民间文艺活动为内容的群众性文化娱乐活动。每年,馆里都精心组织来自全市各县区的民间艺术团体和社火团队到这里演出,并有选择地邀请外省市较有地方特色的艺术团体来此交流演出。庙会所演出的节目,既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还处处洋溢着强烈的时代气息。每年都吸引着大批的中外游客前来观光游览。至今,洛阳民俗文化庙会已成功举办了16届,它在弘扬河洛文化、展示民俗风情、丰富城乡群众文化生活和促进两个文明建设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来源:中国洛阳网

洛阳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