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历史人物

一代理学大师孟云浦

发布时间:2011-07-19 16:38:48

  孟云浦(1545~1597),榜名化鲤,字叔龙,号云浦,新安县人,万历庚辰进士,官至吏部文选郎中。明光宗称赞他“为官廉洁,浑金璞玉”。他是时人敬仰的理学大师,是“阳明心学”北传的代表人物。主张“无欲为宗,慎独为要”,强调养心集义,做人至易至简,其学术思想直接滋养了当时洛阳一带的学术风气。

  最近我得到一本书:《孟云浦集》,由孟昭德先生主编,河南省政协主席王全书先生作序。此序不但把今天要讲述的孟云浦先生做了介绍,还阐述了洛阳作为理学发祥地的重要地位。

  序云:“籍贯洛阳的“二程”(程颢、程颐)是理学的奠基者,洛阳是理学的发祥地,从而使伊、洛得与洙、泗并称,同为儒学圣地。”看到此语,我们会对“洙泗”二字产生兴趣,为啥在众多的文庙对联中,往往出现这两个字呢?为什么“洙泗”常常与“伊洛”并立呢?

  不急,让我们暂时撇过“洙泗”,先到新安县孟云浦先生的家乡去看看吧。

  他是时人敬仰的理学大师,是“阴阳心学”北传的代表人物

  新安县可谓人文荟萃之地,这里不仅有黄帝密都青要山,有汉函谷关,有烂柯山,有千唐志斋,还有孟子的一支后裔安居此地。

    据《孟氏新安族谱》记载,孟子后裔从二代孟仲子到五十二代惟恭,世居山东邹邑。到了五十三代,遇到元末兵乱,生活不安定了,之伦辞别宗兄之训,携从兄好德、好义等,迁到了陕西的郃阳(今合阳),而后又迁居新安县。

  这样传至五十八代,已是明朝万历年间,孟家出了一位奇才孟云浦,具体出生地是新安县城儒学东里。而如今到了新安县,看到的是新县城的巍巍高楼和旧县城的幽幽小巷,哪里还能找到降生孟先生的青砖黛瓦屋!

  但悠悠400余年岁月,毕竟不能把所有留痕抹去。新安县的学宫,嘉靖九年改为文庙,专门祭祀孔子。但到了万历二十六年,就开始让作古的孟云浦从祀于文庙了,让他和孔子一起接受读书人的祭拜——如今文庙犹在,先生的神魄就可以长萦此地了。

  现在可以拐回来解释一下“洙泗”和“伊洛”了。

  原来“洙泗”指的是洙水和泗水,都在山东境内。古时洙水源出今新泰县东北,至泗水县与泗水合流,然后流淌到曲阜东北又分流,洙水在北,泗水在南,就这样流过了曲阜,来到济宁后又重新汇合。因为当年孔子经常在洙、泗之间聚徒讲学,后代就用“洙泗”代称鲁国。

  而“伊洛”呢?洛阳人都清楚,也是两条河流,即伊河和洛河,是宋明理学家们来往讲学之地,这里用来代表洛阳。理学是儒家的重要学派,自“二程”兄弟二人在洛创立后,一直传承下来,成为影响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最重要的思想。到了明代中晚期,时代急剧变革,洛阳一带文人学者孟云浦、尤时熙、曹月川、邱方山、张抱初、王以悟、吕维祺等,创建书院,举办讲会,广收门徒,对河洛文化乃至中国文化起到了极大推动作用。所以学界认为历史上的理学和儒学相互辉映,“伊洛”和“洙泗”同属汩汩不绝的文化河流,洛阳和孔孟的家乡都是文化圣地。

  而在明代中晚期的理学家当中,孟云浦的成就最突出。

  他一心为国举荐良才,却乌纱不保,只留得一驴一仆

  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正月,孟云浦出生,生而好学,幼而机敏,弱冠后“修伟美髯”,是标准的帅哥。他的学业更是出奇的棒,8岁读《孝经》,13岁研究《易》,14岁离开新安,到孟津拜一位儒学大师为师。他的考试成绩也是出奇的好,应贡第一名,廷试第二名,进士第二十七名。

  考试成绩好,这还在其次,关键是他的志向大,性格上也颇像他追慕的心学大师王阳明(王守仁)。据明人吕维祺写的《理学孟云浦先生传》记载,孟云浦“年十六,慨然以圣贤自期”。其实我想王阳明先生也好,孟云浦先生也好,当时并不是真的要当孔子、孟子这样的圣人,而是他们读书读到一定程度后,开始了深层次思考,所以今天看来,那位中过状元的王华同志,实在不该打儿子一个耳光——王阳明小同学“要当圣人”,并不是亵渎圣人,而是要像圣人那样做出一番事业。而孟云浦先生“以圣贤自期”,不过是树立了远大的志向,这果然促使他后来真成了一代理学大师。

  话说孟云浦先生,是在万历八年(1580年)进士及第的,这一年他36岁。万历九年,他当了户部主事,万历十四年调到吏部任考功司主事,万历十七年升考功司郎中,万历二十年任文选司郎中掌铨事。你看他的官职中,这个“事”那个“事”的,那么多的“事”,可一路过来都没有“出事”。偏偏到担任这个“铨事”时,大事不好!出事了!

  原来,“铨”的意思,就是考察干部、量才授官的意思。今天有组织考察,古代有例行“铨叙”,就是审查官员的资历来确定其级别职位。如此看来,孟云浦当时的这个职位非常重要,有权力,不少官员都来巴结他。

  但他这个人从来走的都是大道正途,对那些想走后门的人,一概不理不睬,而对那些没啥路子的人倒很照顾。他尽力举荐有才有德者,使其各得其所。但这一年他因举荐了张栋,惹恼了明神宗,由此被罢官。

  张栋原是渭南知县,为人正直,为官清廉,后经吏部员外郎赵南星的举荐,到京城任给事中一职,此属言官,任务是进谏。可他却因为上疏进谏,被贬出京城,放了外任。孟云浦觉得张栋有点冤,就书面举荐张栋留在京城做官,去补兵部的一个缺。而明神宗平素里最讨厌言官,现在看到孟云浦竟为言官张栋说情,很不高兴,干脆把他的官职给撤了。

  他一心一意为国举荐良材,反而被撤了职。但人家孟先生一点也不生气,一驴一仆,骑着驴,看着书,悠哉游哉回新安县来了。

  他办书院,开讲会,潜心理学,引得四方学士联翩而至

  原来这时的孟先生,已经经过许多磨砺了。他在入仕之前,已经在孟津设馆授徒,来到京师后,又在细瓦厂讲学。加上他为人正直,官声又好,学界朋友一大堆,门人学生一大串,所以大家都替他扬名,他的影响力已经很大了。

  他回到新安后,着手干了两件大事。

  第一件事是创办川上书院。教书收徒,吸引了洛阳、渑池、孟津、永宁等地以及山西、陕西学子纷纷就学,流风所及,朝野倾动,大道阡陌,皆有学子负笈而来,培养和造就了一批国家重臣,其中有南京兵部尚书吕维祺,吏部尚书李日宣,太子太保、大书法家王铎,陕州学者王以悟,渑池学者张抱初,洛阳学者张孔训等。这些人都是明朝后期的政坛文坛精英。

  第二件事是创办洛阳讲会,这是一种演讲式的学术讲座,规格高,听众多,皆由大师们演讲,重点宣扬王阳明哲学,遂使洛阳成为王学北移的重镇。除了本地学者讲学外,还有来自外地的像杨东明这样的大学者来讲。也有本地学生出师后走上讲坛的,其中渑池学生张抱初,25岁投到孟云浦门下求学,两年后即出师回到渑池讲学,从学者百人,声势很大。孟云浦听说后,来渑池听了一堂课,说:“吾道西矣!”很是欣赏,心中大慰。

  试想当时的洛阳、新安、渑池一带,到处是大师临坛、学子围坐的授课景象,与当时东南方的东林书院遥相呼应,使洛阳成为哲思荡漾的文化渊薮。史载河北、山东、陕西、安徽等地的名儒,都来洛阳与孟云浦切磋学问,著名学者顾宪成、邹元标、冯少墟、孟我疆、黄慎轩、杨晋庵等人也来洛阳联会讲学,并在洛阳各地举办文峰讲会、兴学会、川上会等,“四方之士闻风负笈,陕渑嵩永洛孟汝罗秦晋,联翩而至”。

  阅读孟云浦的文章,可发现他的思想中包含着实学精神,他不是照搬王阳明的理论体系,而是结合当时社会转型,在祖述程朱理学的基础上,对当时的新兴思潮——阳明心学进行传播和改进,还对宋明儒人耽于狂禅之弊予以匡正,对理学诸多理念进行革新。譬如“二程”为了“存天理,灭人欲”,提倡“一念不起”,他就不同意这种说法。他说“人欲”是灭不了的,只能是“致良知,去私欲”;他对“心”的解释是:“天也,道也,皆心也。”他从多个角度强调净化心灵,去掉私欲,使心灵常常处于一种和谐愉快的状态。

  这其实是一种和谐论。他的“无欲观”、“集义观”、“忠信观”、“慎独观”、“践行观”、“洗心观”、“和悦观”,即使拿到今天也会适用,正好对应了当今构建和谐社会的走向,是中华民族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

  然而,对于这样一位重要的思想家和他宝贵的理论体系,当代学术界却未重视,加上文献资料的匮乏,使得对孟云浦思想和著述的研究十分有限。眼下引起学术界重视的这本《孟云浦集》,及时地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其主编孟昭德先生祖籍新安,乃孟云浦先生的十二代孙。多年以来,孟昭德先生在收集整理孟云浦的文集时,奔波各地,多方查找,使得明代这位重要哲学家的音容相貌渐近渐显。使他所著的《尊闻录》以及《孟云浦语录》、《孟云浦先生文集》,《云浦先生年谱》等8部文献均入选新出版的《孟云浦集》,可谓连金带玉,一线贯穿。

  岁月不辍而思想的丰碑永驻,云烟散尽而文章的珠玉可拣。

  最后,允许我站在今日时空间,怀想既往和当年,拟副对联,纪念先贤:

  儒教自古惟孔子,

  理学眼前有先生!

   (记者 孙钦良)

  来源:河洛文化网

洛阳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