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三彩】唐代烧制的低温彩色釉陶。多用于随葬,也有一些是陈设器。始见于唐高宗时(一说始见于唐武则天时期),唐玄宗开元年间达到极盛,天宝以后数量逐渐减少。用白色黏土作胎,用铜、铁钴、锰等矿物作着色剂,以石英和铅粉作助熔剂。使釉面出现明亮的玻璃光泽。人窑焙烧后,釉彩自然交融、流淌,呈现干变万化的瑰丽景象,色彩绚丽。颜色有深绿、浅绿、翠绿、蓝、黄、白、赭、褐等,但以黄、绿、白三彩为主。器物有瓶、罐、盘、碗、杯等,以陶塑最为突出,常见有天王、仕女、胡人、马、骆驼等。迄今发现烧造唐三彩的窑址有河南巩县、陕西铜川、河北内邱。唐三彩中的钴蓝是我国最早运用钴土矿作陶瓷彩料的例证。
【唐三彩的先声】 由汉代以来的单色釉陶演变而来。东汉末年,铅釉陶技术曾一度中断,到北魏时才恢复,和汉代相比技术已有很大的改进,能将各种颜色的釉施于一器,或白地上加绿彩,或黄、绿、褐三色并用。北齐时,这种色釉加彩技术得到进一步推广,在乳白色透明釉上施绿彩,或在白釉上同施黄绿彩,为唐三彩的诞生提供了技术前提。隋代陶器以白土陶胎敷青白色釉为主,并且在青、白釉中着彩釉装饰,彩绘陶相当普遍,造型和lT艺已经相当成熟,是唐代三彩器的先声。
【唐三彩产生的社会背景】唐代成熟的陶瓷技术作物质基础,狂热的厚葬之风构成需求导向,多维的历史文化成为艺术源泉。艳若云霞的丝绸、鲜丽夺目的壁画、流光溢彩的金银器及开放的社会生活,都与瑰丽斑斓的三彩和谐而统一,共同绘成一幅大唐文化的辉煌画面。
【唐三彩的作用和意义】不仅在艺术上有很高的成就,在陶瓷工艺上也对后世做出了重大贡献。其绚丽斑斓的装饰手法打破了单色釉一统天下的局面,从单色釉发展到二三彩釉,为后世彩瓷的诞生打下了基础。唐三彩蓝釉的发明,对后世瓷器的釉色影响深远。宋代以后各种各样的低温色釉和釉上彩瓷,大部分都是在唐三彩的工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摘自《中国文物大辞典》
洛阳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