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城市概况

自然地理

发布时间:2011-08-16 15:05:00

  1、气候特征

  蚌埠市地处北亚热带北缘,属亚热带季风湿润区,主要气候特征是冬夏长、春秋短、雨季降水集中,光照充足,热量丰富,无霜期长。冬季受西北利亚高压控制,盛行西北风,气候干寒少雨;夏季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影响,东南风盛行,气候炎热潮湿,雨量集中。

  2、 地质地貌

  蚌埠市(含辖县)位于安徽省北部,北纬32°43′至33°30′,东经116°45′至118°04′,北与濉溪县、宿州市、灵璧县、泗县接壤,南与淮南市、凤阳县相连,东与明光市和江苏省泗洪县毗邻,西与蒙城县、凤台县搭界。京沪铁路从境区中部纵贯南北,淮河自西向东流过境南,辖区大部分处于淮北平原南端。蚌埠市区北部与固镇县、五河县交界,东部与凤阳县毗邻,南部与凤阳县接壤,西部与怀远县相连。蚌埠地区位于中朝准地台南缘的淮河台坳中部,次级构造单元为蚌埠台拱。该区构造轮廓是以太古代变质岩所构成近东西向的复背斜为基础,背斜北翼为新生代断陷盆地,全区东西向和北东向断裂发育,并有北西向线性构造。地层属华北地层区,淮河地层分区。区内地层发育不全,基岩露头零星,地表为大面积沉积物覆盖。岩石地层除第四纪松散沉积物外,主要为侵入岩和变质岩。地貌区划以淮河为界,分为两部分,淮河以北为淮北平原区,淮河以南为江淮丘陵区,呈现北部开阔平坦,南部岗丘起伏之泾渭分明的地貌景观。淮北平原区区域上宏观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水系呈北西—南东流向,平行展布,地貌上处于淮北平原的南缘;江淮丘陵区区域上宏观地势相对高起,丘陵主要分布在沿淮以南市郊,表现为北东向岗丘起伏,沟谷纵列之手掌状的地貌景观。 

  蚌埠地区地势最高处为涂山主峰,海拔高度为338.20米,最低处为淮河河漫滩,海拔高度为15.30米。丘陵地带最大切割深度为280米,一般为30~80米。

  蚌埠市地貌单元为江淮丘陵与淮北平原的结合部,属黄淮冲积平原。淮上区地势南高北低,但坡度较缓,海拔高程介于25.9~16.0m之间,南部的淮河大堤堤顶平均高程25.5m。堤下高程一般为20~16m,平均坡度在万分之一左右。京沪铁路客运和货运线南北向穿越基地,铁路路基高程较之两侧用地一般高出4m,在跨淮铁路桥附近最大高差达11m。工程抗震设计为7度设防。

  3、地表水和水资源状况

  蚌埠主要地表水体为淮河与北淝河。淮河与北淝河自西向东分别流经本地区的南部和北部,东西两端各有一条40m宽的大渠南北向沟通淮河与北淝河,区内还散布着为数众多的灌溉渠和水塘。

    淮河,自怀远县南湖村东1公里处入境,流经怀远县南端、蚌埠市区北端和五河县南端,在五河县东卡村以东出境,境内全长150.7公里。其中,在蚌埠市区北岸长16.8公里,南岸长28公里,河床宽600~800米,年平均径流量263亿立方米。 

  淮河以北较大的自然地表水有沱河、浍河、北淝河、澥河、涡河、芡河等;淮河以南较大的自然地表水仅有天河、龙子河等。人工河道有茨淮新河、怀洪新河等,均位于淮河以北。蚌埠市区较大的自然地表水有北淝河、龙子河和天河。北淝河是淮河支流,境内长10公里;龙子河位于市区东南,河道长10公里,宽300~500米,正常水位时,水深约2米,水面面积6平方公里,已开发成为天然养殖水域,兼为蓄水灌溉的湖洼水库;天河位于市区西南,市区境内长16公里,宽600~1000米,其中湖洼长9公里,形成自然天河湖,水面面积14平方公里,蓄水量2000万立方米。

  较大的湖泊有位于五河县的香涧湖、沱湖、天井湖和位于怀远县的四方湖等,其中,沱湖是水产养殖的重点湖泊。

  蚌埠地跨我国“秦岭—淮河”自然地理南北分界线,水资源丰富。地表水多年平均泾流量14.34亿m3,偏丰年份是偏枯年份的10倍,多年平均过境客水径流量274.3亿m3;本地区的水资源丰富,能满足目前现状和发展要求。 

主办单位:安徽省蚌埠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