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特色文化

双墩文化——中国古代文明的又一个发祥地

发布时间:2011-09-28 10:17:52

   

  斜纹面陶型头像     

    蚌埠北郊发现双墩古遗址,经鉴定为约7000年前新石器中早期文化遗址。1986年,出土了斜纹面陶型头像,列为国家一级文物。

    您好,听众朋友,这里是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华语台《中国之窗》节目。这次节目请您收听由中国安徽人民广播电台采制的节目:双墩文化---中国古代文明的又一个发祥地。

  “双墩这个遗址一般我们认为距今7300年,可以说是在中国,从它漫长的史前时代逐步走向文明的一个重要环节。”

  听众朋友,您现在听到的是去年底在安徽蚌埠召开的“双墩遗址及双墩文化研讨会”上,中国先秦史学会会长、清华大学教授李学勤的讲话录音。在这次研讨会上,一个新的考古学文化----双墩文化被正式命名,为中华文明史增添了新的内涵。  

双墩遗址全景图

  双墩遗址位于安徽省蚌埠市小蚌埠镇双墩村北侧,坐落在距淮河4公里左右的一个台地上。远远看去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如果不是一旁竖立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碑,绝不会有人想到这就是双墩遗址的所在地。那么,双墩遗址是如何被发现的呢?当年曾参与双墩遗址考察的蚌埠市博物馆副研究馆员徐大立向我们介绍说:

  “1985年,全国搞文物普查,蚌埠市博物馆分了好几个考察组,我们考察组负责淮河以北的古遗址的考察。当时主要是因为双墩村,它是以两个高大的风土堆命名的。一开始我们是调查这两个墩子的来历,最后我们经过考察,认定它是一个早期的墓葬。通常我们搞文物调查的时候,都要向当地的群众了解一下,比如说,我们通常的做法,就是先问一问这有没有什么瓦渣子地啊,就是地里头有很多砖头、瓦渣子这些东西。我们在了解的时候,当地的老百姓就说有有有,离这个墩子北边,大概不到200米的地方就有。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是到墩子北边200米的地方,发现了有一处高地,当时上面种的都是高粱,我们就钻进去了,在里面搜索了一下,当时地表上的文化遗物非常丰富,也有陶片、也有动物的骨骼、也有一些残破的石器什么东西。我们就捡了一些标本出来,因为陶片所显示的特征,它是属于年代非常早,一看就知道是新石器时期的东西。所以,我们最后在记录上就是这么记下的:双墩----新石器时代遗址。”

  自从发现了双墩遗址后,蚌埠市博物馆的工作人员每隔一两个月就要到双墩去做考古调查。1986年,工作人员发现在遗址的北面和东面都有取土的痕迹。经过调查得知,是有的村民从遗址台地上取土卖给窑厂制砖了。如果继续扩大取土,将严重扰乱遗址的地层分布,甚至会使整个遗址消失,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蚌埠市博物馆决定立即对遗址进行抢救性发掘。第一次发掘是在1986年10月,发掘小组在遗址被破坏最严重的地方试掘了50平方米,就发现了陶塑纹面人头像和数量巨大、种类繁多的陶器、石器、蚌器和骨器,其中有很多完整的器物。

  根据对发掘材料的考古推测及实验室碳14测定,双墩遗址年代考证为距今7300年左右。陶塑纹面人头像经专家鉴定,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成为蚌埠市博物馆又一件镇馆之宝。

  1991年和1992年,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会同蚌埠市博物馆再次对双墩遗址进行了两次更大规模的考古发掘,出土的器物也更加丰富,特别是在许多陶器的底部,还刻有各种各样的符号,这些刻划符号生动地反映了古代双墩人网鸟、捕鱼、猎猪、擒鹿以及伏虎、困象等内容。而且这类刻划符号在几十公里外的安徽定远侯家寨遗址也有发现,表明它是一定地域范围氏族群落之间表达特定含义的记录符号。

  1991年国家文物局在合肥召开了“苏鲁豫皖先秦考古”工作座谈会。会上,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双墩遗址是淮河中游地区史前文化的代表,具有鲜明的特点。蚌埠市博物馆馆长钱润发说:

  “双墩文化所包括的遗址,它绝大多数都是处在一种台地上面,而且周边不远的地方都是有河流经过的,属于一种亚热带温暖湿润型的气候。那个时候的人们的生活还是主要通过水稻种植、采集和蓄养这么一种生活方式。从这次双墩遗址出土的大量的东西来说,有一定数量的红衣陶和少量的黑陶,陶器的形状可以看到主要是釜,就是我们烧的锅,还有就是支架,还有罐,还有钵,还有碗,还有盆。可以讲,跟我们现代人所使用的东西差不多。说明我们的老祖先还是很聪明的。在早中期的遗址中,都流行一种陶器刻划符号,这个是我们考古工作当中的一个重要的发现,这些东西的学术价值是非常大的。”

双墩遗址出土的文物之一陶塑人面头像

  在随后的时间里,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以及蚌埠市博物馆对发掘出土的大量文物进行了修复、整理和研究工作。2005年11月12号,“蚌埠双墩遗址暨双墩文化学术讨论会”在蚌埠市隆重召开,来自中国社科院考古所与历史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等文博考古单位的三十多位国内著名的专家学者汇聚淮水之畔,零距离触摸淮河文化遗存。专家们实地考察了双墩遗址,观摩了双墩遗址及定远侯家寨遗址等发掘出土的文物标本陈列,听取了关于双墩及相关遗址考古发掘的成果汇报,并就上述有关问题作了多层次、多方位的深入探讨。专家们一致认为,双墩遗址完全具备一个考古学文化命名的基本要素。

  在研讨会的成果发布会上,北京大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主任、考古学家李伯谦说:

  “根据对出土遗物及刻画符号的分析,与会专家们认为,作为一处坠落遗址,双墩氏族存在着多种经济结构,有农业、狩猎、采集,鱼牢、手工业等等。双墩遗址出土的600多件种类繁多的刻画符号,就同时期国内外文化遗存来说,都十分罕见,是惊人的发现,构成了双墩文化遗存极其重要的内容。这些符号使用频率较高,具有明显的记事性质和一定的表意功能和可解释性。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双墩刻画符号可以说是中国文字起源的重要源头之一,对于探索中国文字乃至整个人类文字起源的研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定远候家寨遗址出土的遗物及刻画符号,与双墩遗址文化内涵一致,并且有一定的年代跨度,说明已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不同遗址形成同一种文化,具有淮河流域独特的地域性文化特征,具备了考古学文化命名的基本要素。因此,可确定为一种新的考古学文化----双墩文化。”

  双墩遗址出土的鹿角勾形器

  双墩遗址的发现与研究表明,早在7000多年前,淮河中游地区就已显露出早期文明的曙光,为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谱系和中国文字起源的研究注入了新的内容,证明双墩遗址在中国古代文明起源中具有重要地位和巨大影响。这一结论为中国古代文明起源多元化一体学说提供了有力证据,从一个侧面印证了这样一个学说———淮河流域与黄河、长江流域一样,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中国先秦史学会会长、清华大学教授李学勤说:

  “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文化,这个文化它处在什么地点呢?它处在淮水流域,古代说江河淮济,叫四渎,这是其中之一了。后来因为黄河先夺的淮,后夺的济,可是在古代的时候,淮水和济水那是和长江、黄河并称的,现在我们通过对双墩遗址的发掘研究,我们已经看到了,淮水一带的文化,不管是从考古学来说,还是古代史来说,它都是和长江流域文化、黄河流域文化同样的起着重要作用,在我们中华文明走向建立的时代,这个期间一个很重要的环节。”

来源:安徽文化网-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华语台《中国之窗》

蚌埠市台办供稿

主办单位:安徽省蚌埠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