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新闻视窗

高铁一通 蚌埠成了上海的新厂区

发布时间:2011-12-27 16:11:16

  日前,台湾《远见》杂志(8月号第302期)刊载了“高铁开通后将给蚌埠带来的战略机遇、对台资企业的吸引力”的专访一文,文章对蚌埠进行了详细的解读。之前,《远见》杂志副主编邱莉燕女士独家专访了市长周春雨,在接受采访时,周市长详细介绍了蚌埠的区位、产业、人力资源、科教等诸多优势,如数家珍地列出了一批新兴战略产业、文化旅游业的重大招商项目,有力地推介了蚌埠,扩大了蚌埠的影响力,提升了海内外对蚌埠的关注度,为城市大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外部舆论环境,提升了蚌埠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开放度。

  据悉,《远见》杂志是台湾发行量较大、影响力较广的期刊。该杂志主要围绕聚焦未来两岸发展趋势分析、国际经济热点等话题,以创新、趋势、新财经为三大主轴,辅以专业风格、产经趋势、理财探索、生活提案等四大方向,不仅广受经济领域的高层管理人员青睐,其民调在台湾社会也一直很具信服力。文章的发表将对台商来蚌投资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现将《远见》杂志刊登的文章摘要转发。

  位于安徽省北部的蚌埠,随着京沪高铁开通,和北京、上海、南京、苏州等发达城市,在同一个舞台上亮相。

  偌大气派的蚌埠高铁站,位于城市的最南边。站前的学府路,有60米之宽,加上候车大厅离地面有5米高,使得整座车站看起来就像一只“黄金眼”。

  它也正在辐射对周边区域的经济影响力。围绕着蚌埠高铁站,投入26.5亿人民币兴建的高铁新区,在9.27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已形成规模庞大的产业和居住聚落。

  蚌埠是京沪高铁的中间大站,平均每20分钟一班,每天有47班列车对开。

  正所谓“火车一响,黄金万两”。原本是一片绿油油农田的高铁新区,三年之内拆迁整地,从无到有盖起一幢幢的高楼大厦。

  大学城、高档住宅区、动漫产业园,加上美丽的龙子湖湖滨公园,让这座新区既现代化又优美宜居。

  沿著学府路,一侧是安徽财经大学和蚌埠医学院等四所高等院校,另一侧是美轮美奂的公寓大楼。更远处,是低污染的产业区,入驻有投资10亿人民币的加中国际商会欧美科技城,以及大陆最大的动画制作公司、水木动画投资的中国儿童电子商品基地。大陆服务外包十强、来自上海的晟峰软件投资的现代信息服务业综合园区也在此落户。

  事实上,不只是高铁新区巍然崛起,整个蚌埠都因高铁而“凤凰涅槃”。

  因交通,从渔村变政商中心

  从地图上看,京沪高铁在蚌埠转了个大弯,而在这个转弯处的城市,原本萎靡不振的经济发展也来了个大转弯。

  以前,蚌埠是戴着“脚镣”在发展。一个军用机场限制了城市的扩张,而机场的搬迁和高铁车站的建设,让这里获得了解放,摘下了“脚镣”。

  “京沪高铁的开通,给蚌埠插上了腾飞的翅膀,”蚌埠市长周春雨说,这是蚌埠第二次因为交通而蜕变。

  一个世纪以前,津浦铁路在1911年通车,淮河岸边的一个普普通通的小渔村蚌埠,一夜之间成为津浦线上的大站,并在短短30年内,一跃成为20世纪初安徽北部的政治、经济乃至金融中心。

  刚好时隔百年,京沪高铁成为蚌埠再次崛起的契机。

  周春雨指出,上海、北京知名企业,包括合资企业,今年在蚌埠掀起了一波波的投资热潮。

  上海台商百乐门在今年1月20日才来考察高铁站和新区。不到半年就决定投资20亿人民币,兴建大型餐饮娱乐中心,7月已正式开工。未来跟着一起进驻的,还将有顶鲜101餐厅和诚品书店。

  百脑汇、大润发也已敲定店址,今年以内会开张。富邦金控也正积极运作,计划参股改制后的蚌埠农村商业银行。陆资企业如黄河集团、特步国际,也锁定高铁精华区拿地,要盖五星级酒店。

  制造业进驻,当农民工的家

  除了服务业外,蚌埠也因为京沪高铁,承接前所未见的制造业转移。

  加入“京沪高铁俱乐部”,安徽省共有四个代表———蚌埠、定远、滁州和宿州,其中蚌埠对产业的吸力最大。

  台玻集团已在6月底定案,即将注资1.2亿美元,成立玻璃纤维工厂。今年10月份,蚌埠即将举办台商大会,台玻将带领更多台商前去考察。

  而正准备签约落户蚌埠的台湾高科技公司,还包括奇宏科技的电脑散热系统厂、兆晶科技的LED蓝宝石基板厂、牧东光电的触控面板保护玻璃厂。光是这三家的投资总额,就高达4亿美元。

  把工厂从沿海转移到内陆,脚步最快的是伊诺华橡胶,总经理黄长发当初便是看到一篇高铁的报导,而选定蚌埠。“高铁帮我们找到一个合适设厂的地方,”原本设厂在浙江平湖,生产自行车及电动代步车等轮胎的黄长发,发现工作多年的资深大陆干部,陆续返乡,让他警觉到人才流失的严重性。

  于是,“在当地设厂,雇用当地人”的念头萌生,他从唐山找到沧州,也考察了南京和苏州,然而这些地方的农民工都是外地来的,只好再往内陆找,最后发现了蚌埠,这里正是农民工的家乡。

  高铁将使蚌埠成为安徽最大的交通枢纽,更加强了意愿。“除了京沪高铁,还有京福(北京到福州)高铁会在蚌埠交会,”黄长发说,有了高铁,与平湖厂往来只需3小时,客户很容易到蚌埠验厂。

  加上黄长发想从外销转内销,京沪高铁开通后,旧有的京沪铁路将转作单纯的货运线路,货运能力将大增到一年1.3亿吨以上,对经营内需市场极有利。“我最大的市场,一在天津,一在长三角,都能透过京沪铁路运送,”黄长发说。

  2009年,伊诺华在蚌埠的生产线正式投产,目前年营收约5亿人民币,二期扩厂正规划中,他预估三、四年后,光是蚌埠厂便能做到8亿人民币。

  内需大饼,吸引各路人马

  黄长发对于高铁有更大的想像,他还想抢攻内需市场。“我还想租或买高铁附近的T-bar看板打广告,晚上用LED灯照,”黄长发说,一年有1.2亿人在京沪高铁上移动,只要有1/10的人瞄了伊诺华的广告一眼,“我就赚到了,我就很有可能成为消费者指定要买的零件。”

  与伊诺华仅隔一条街的贺特士国际,则是另一位“被高铁打动”从沿海迁移的台资企业。

  走进贺特士的制衣厂,工人专注地赶制销往欧美的羽绒服,从裁剪到缝制,细分成多道工序,布料像流水般在工作桌上流动,最后做出一件件鲜艳的外套。

  年营业额2000万美元的贺特士,主产羽绒服、滑雪衣、登山装和自行车衣,无车缝线的独家技术,为它赢得世界第一大羽绒服哥伦比亚,以及世界前两大滑雪衣品牌Spyder和Obermeyer等重量级客户。

  沿海经营成本年年上升,贺特士亦展开内陆迁徙。两条高铁交会的蚌埠,像石头变珍珠,在贺特士眼前闪耀。“高铁对我们很重要,欧美客户很快就能来蚌埠看工厂,”贺特士国际总经理黄国钦说。

  黄国钦举例说,欧美客户从国外飞到上海,搭京沪高铁只要2小时就能到蚌埠,出站后只需要30分钟就到工厂,看完厂,再搭高铁返回,还能够在上海请客户吃晚饭。(邱莉燕/文)

主办单位:安徽省蚌埠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