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河洛春秋

我国最大的古代都城遗址

发布时间:2012-04-12 10:43:45

    □本报记者 鲁博 通讯员 王阁/文 记者 陈占举/图

 

 

 

汉魏洛阳故城遗址出土的文物,从左至右依次为陶盏、青面雕砖、莲花化生瓦当。

 

遗址附近出土的柱础石。

 

汉魏洛阳故城遗址西阙台。

 

汉魏洛阳故城宫城区复原方案规划图。

  核心提示 

  汉魏洛阳故城位于洛阳市区东约15公里处。它始建于周代,一直沿用至唐朝初年,历时近1600年;曾先后作为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和北魏等朝代的王都或国都,都城史长达540多年。

  汉魏洛阳故城是我国古代都城中定都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都城。它历经朝代众多,历史文化遗存丰富,文化内涵厚重,建筑形制变化复杂,是研究洛阳地区乃至中国古代城市文明发展进程的宝贵资料。

  1  跨越千年历史 “两最”闻名于世

  公元前1059年,周公东营洛邑,修建了王城和成周城,二城并为东都。汉魏洛阳故城即由成周城发展而来。

  春秋晚期,周敬王为避王子朝之乱,在晋国帮助下曾扩建成周城,并以此为都;战国晚期,秦灭周,秦相吕不韦再次大规模扩建该城,形成了汉魏洛阳故城的基本规模。公元25年,东汉光武帝刘秀建都于此,东汉明帝后,该城又历经长时间的修建。之后,曹魏、西晋、北魏均在此建都。北周宣帝入主中原后,以此为东京,发劳役4万大修洛阳宫长达一年多,这也成为历史上最后一次对汉魏洛阳故城进行修建。但未及完成,宣帝驾崩,新君继位,大规模的筑城活动中止。由于此处主要是作为东汉至北魏时期的都城,故被称为汉魏洛阳故城。

  在我国众多的都城遗址中,汉魏洛阳故城遗址是定都时间最长、区域面积最大(达100平方公里)、保存较好的一座古城遗址,也是中国乃至世界上著名的都城遗址,其城市规划建设对后来的都城发展影响深远。

  2  考古发掘研究,形制遗存渐现

  1922年的冬天,在汉魏洛阳故城南郊,当地村民在挖药材时偶然发现了曹魏三体石经的碑石残块。这一发现引起国内一些学者的关注,著名学者马衡曾多次来此地考察,判定这里应该为汉魏时期故太学的旧址。

  随后,在该城址范围内,许多汉魏时期的石质铭刻文物相继被发现,包括西晋时期的辟雍碑等。金村东周大墓也被发现。这座城址逐渐被更多中外人士所关注。新中国成立后至今,中国社科院的考古人员对该遗址进行了长达数十年的考古发掘,取得了丰硕成果。

  ■“三城制”布局

  勘查发掘发现,汉魏洛阳故城的形制是随着帝国政治历史的发展演变而不断变化的,早期都城的“外城”和“大城”演变为后来的“内城”,其外增扩出了“外郭城”,形成了中国古代都城中涵盖宫城、内城(皇城)、外郭城的“三城制”布局。

  专家介绍,随着朝代更替与社会发展,汉魏洛阳故城不断增扩,城市规模也逐步扩大。其中早期的增扩是因城市规模小无法满足帝王需要,于是当时的人们在旧有城圈基础上扩大局部,即拆除旧城某一面或部分城墙,在其外侧扩建新城;晚期的城市变化则是以旧城为中心,在其四周新建一圈城郭。这样,汉魏洛阳故城城圈就达到了三重。

  研究表明,汉魏洛阳故城的形制在不同时代或时期的每一次变化与发展,成为各个历史时期国家都城不断完善的最好证明,其都城布局形制也对隋唐及以后各朝都城的建设具有重要影响。 

  ■遗迹丰富,备受关注

  考古发掘发现,汉魏洛阳故城内城东垣残长3895米,西垣残长4290米,北垣残长3700米,南垣被洛水冲毁。全城周长约14公里。

  现存汉魏故城的规模与布局基本上为北魏时期所遗留。遗址区地上、地下遗迹和遗物丰富,主要有宫城、内城、外郭城、白马寺、永宁寺塔基等遗址,此外还有位于南郊的礼制建筑群和金村东周大墓等。

  其中,宫城位于内城中北部,南北长约1400米,东西宽约660米,是都城里最重要的中心建筑区。考古发掘探明,北魏宫城有三道门,其中,位于宫城南墙偏西处的,是建有高大双阙的阊阖门,此为宫城的正门。作为象征着统治者威仪的礼仪性建筑,这里是举行帝王登基或接见四方朝贡者等重大活动的地方。它与宫城正殿太极殿、铜驼大街、内城正门宣阳门以及直达外郭城外的圜丘构成了魏晋以及北魏洛阳城的南北中轴线。该门也是目前国内考古发掘出的时代最早的宫城正门。

  南郊礼制性建筑群包括灵台、明堂、辟雍等礼制建筑和当时的国立大学——太学。这一区域是汉魏时期多个朝代举行国家祭祀等礼仪大典的重要场所。东汉太学始建于东汉建武五年(公元29年),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太学遗址,这里出土了大量“熹平石经”和“正始石经”残石。

  东汉灵台始建于东汉建武中元元年(公元56年),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天文观测台遗址,范围达5万多平方米。作为当时全国最大的国家天文台,从建台一直延续到公元4世纪初,使用期长达约250年。这里也曾是东汉时期著名的科学家张衡工作和学习的地方。当年由他设计制造的“浑天仪”、“地动仪”等仪器也都曾安放于此。

  北魏皇家寺院永宁寺位于阊阖门外的西南侧,始建于北魏熙平元年(公元516年),这里曾以雄伟的木构佛塔闻名于世。残存的永宁寺塔基遗址位于寺院中部,在发掘塔基的过程中,一批佛教塑像被挖掘出来,它们为研究北朝时期的佛教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3  加强立法规划,多重保护管理    

  汉魏洛阳故城遗址大部分位于农田中,虽然被现代建筑压盖情况较少,遗址大体保存完整,但受自然因素和一些生产、生活活动的破坏,一些高台建筑和重要宫殿建筑地面上的布局残状消损较大。因此,对汉魏洛阳故城的保护极为重要。

  1961年,汉魏洛阳故城成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3年,洛阳市白马寺汉魏故城文物保管所组建。

  1989年,河南省人民政府依法划定了汉魏洛阳故城保护范围,我市文物部门在主要遗址点树立碑牌标志。

  1995年,文物部门编制《汉魏洛阳故城保护规划》,并于2005年重新进行编制,提高了保护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2006年12月1日,《洛阳市汉魏故城保护条例》施行,它是专门的汉魏洛阳故城遗址保护法规。

  4  建造遗址公园,保护利用结合

  据洛阳市白马寺汉魏故城文物保管所办公室主任陈建军介绍,汉魏时期,洛阳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张衡在此发明地动仪和浑天仪,蔡伦在此发明造纸术,《汉书》、《说文解字》等书均在此著成,“董卓烧洛阳”、“洛阳纸贵”、 “乐不思蜀”等故事和成语典故也都发生在这里。此外,大量的历史文献和考古发现也证明,汉魏洛阳故城是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是最早的客家人祖地。所以,保护展示汉魏洛阳故城,可以让更多人了解汉魏历史文化、了解古代洛阳。

  随着汉魏洛阳故城被列入“十一五”期间国家首批保护的36处重点大遗址保护专项之一,又被列入丝绸之路世界文化遗产跨国联合申报项目,汉魏洛阳故城的保护迎来了新的机遇。

  2006年国家大遗址保护工程启动后,汉魏洛阳故城文管所率先实施了宫城阊阖门遗址保护展示工程。该工程已于2008年完工。

  2009年6月,内城东北城墙遗址保护展示工程也得以实施。施工人员清理了城墙上的灌木,通过夯土修补、土坯填洞、泥浆注缝、顶部覆土植草等方法来保护墙体。

  2011年,宫城二号宫门、铜驼大街遗址保护展示工程完成。

  在北魏宫城三号门遗址保护展示工程现场,一片繁忙的施工景象。陈建军告诉我们,为了保持遗址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汉魏洛阳故城遗址保护展示工程的施工将先在原遗址上铺垫一层细沙隔离层,再在隔离层上覆土保护,并对遗址现象进行保护展示。为了保护夯土遗址台壁的四周壁面,给游客以直观的印象,他们还在门址的细沙隔离层上沿夯土遗址台基砌有一定高度的砖墙予以保护展示。

  今年,文物部门将重点进行汉魏故城三号宫门、宫城西南城墙保护展示工程,同时还将完成汉魏洛阳故城核心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规划的编制。

  根据汉魏故城考古遗址公园建设规划,“十二五”期间,我市还将进行灵台遗址保护展示工程、内城西城墙310国道南北两段保护展示工程、永宁寺整体保护展示工程以及西城墙西阳门保护展示工程,同时建设汉魏故城博物馆。这些保护展示工程的实施,将实现汉魏洛阳故城保护和利用的良性互动。

洛阳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