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河洛春秋

清凉台梵经首译 齐云塔立于圣冢

发布时间:2013-05-30 08:53:11

  且说清凉台乃汉明帝刘庄儿时读书之地。刘庄为汉光武帝刘秀长子,生性顽皮。刘秀把他圈在此处读书,命名师严加管束。但他自有主张,你说东他偏向西。传说,刘秀临终之时想归葬于邙山,将刘庄叫到病榻前,故意正话反说:“庄儿呀,父命中缺水,归天后你要把为父葬于黄河之中。”谁知刘庄跪地哭着发誓:“不孝儿过去常不听父王之训,如今痛改前非,葬事定遵父嘱!”刘秀驾崩,他真的把父亲葬入黄河,还好,黄河不知怎的忽然改道,汉光武帝陵至今仍矗立于孟津县白鹤镇铁谢村。 

  刘庄性格如此,自然敢于接纳新事物。他接受佛教后,让摄摩腾、竺法兰长期居住清凉台,翻译佛经,传播教义。

  摄摩腾、竺法兰在这里译出了中国第一部汉文佛经《四十二章经》,竺法兰又独自译出了《十地断结经》4卷、《佛本生经》5卷等佛经。汉明帝极其珍视这些佛教经典,特令藏于皇家图书馆——兰台石室。

  《四十二章经》是佛教在中国传播影响最为深远的经典,它由42段短小的佛经组成,故名。内容主要是阐述早期佛教的基本教义,认为人生短暂,而世间万物变化无常,因此要及时修行,早日解脱。

  《四十二章经》译的内容平实,要言不烦,深入浅出,生动活泼。如经中说:人贪求财色,就好像小孩舔刀刃上的蜜糖。刀刃上的那一点蜜,并不足以让人感到有多少甜味,却可能割破你的舌头。又如在论述修道的人心须持心专一,不被诱惑时举例说,如一根木头顺流而下,只有既不触碰左岸,也不挂扯右岸,不被人取走,不被回流所阻,这才能顺利地流到大海。

  刘庄敕令建白马寺时将清凉台包括在内,清凉台重楼高阁,古柏森森,风光独具。后摄摩腾、竺法兰先后圆寂,坟墓存于寺内,塑像至今仍立于清凉台之上。

  刘庄还敕令在白马寺东南500米处建佛塔,名曰齐云塔。据《三宝记》载:在白马寺东南,旧即有土丘隆起,夜放光芒,民间称为“圣冢”。汉明帝诏问摄摩腾,答曰:“天竺国有阿育王,藏如来舍利(释迦牟尼佛骨)于天下,凡8400所,中国境内有19处,其一也。”汉明帝闻听,即令建塔于土丘之上,塔高9层、50余尺。今白马寺内所保存的宋代刻石《摩腾入汉灵异记》载:汉明帝曾于“己巳之岁”敕令有司“崇建浮图”,号曰“齐云”。己巳之岁即公元69年,显然,这是中国修建的第一座佛塔。

  关于齐云塔,民间还有更离奇的传说。很久以前,这里原是水深不可测的蛤蟆潭。有个蛤蟆精在此兴风作浪,屡屡淹毁庄稼,百姓流离失所,缺衣少食,苦不堪言。某年腊月初八,这天正是佛成道日,有一托钵游化的僧人路过此潭。百姓见此僧人气度不凡,纷纷上前诉说蛤蟆精的可恶可恨,僧人怒火中烧,决心为民除害。他与蛤蟆精大战七七四十九个回合,制服了蛤蟆精,让它搬运石头,填平了深潭,建成了齐云塔,以赎罪过。后来,改过自新的蛤蟆变成了金蛤蟆,至今仍在塔上住着。

  传说不足信,但是蛤蟆叫确有所闻。如果你站在塔前20米处用力击掌,就会听到“哇哇”的蛙鸣声。当地人会说,这就是那只蛤蟆精的叫声。当地民谣也说:“塔上有只金蛤蟆,能听叫声不能拿。”(洛阳市台办供稿)

洛阳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