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我省济源市区的济渎庙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里面有一段唐代用沙土筑起的几米长墙壁,它被作为珍贵文物严密保护起来,上下玻璃封罩,外有栅栏围护。无独有偶,福建武夷山中朱熹曾经讲学的地方,也有一段南宋土墙,作为重要文物严加保护,以示那里历史的厚重。然而,在我市市区北部的山岭上,一段长达几百米的古城墙赫然在目,它不是宋墙也不是唐墙,附近民间历代相传称它“分境岭”,它是已有两千四百多年历史的战国初期的古长城。
这条长城的考察与发现过程,作为河南省社会科学研究的重点课题,被专家组评审为2005年优秀科研成果、特等奖。笔者的论文《河南省战国魏韩边界长城遗迹的实地考察》在《中原文物》2007年第五期发表后,引起学界高度重视,被多家刊物转载。
裸露在市区北部山岭上的这段长城,坐东朝西,临近陡崖,内侧土石堆筑,外侧条石垒砌,局部还有两米多高。经过两千多年的阳光曝晒风雨侵蚀,垒石已棱角钝圆,颜色赭褐,石块间缝隙完全弥实,更显沧桑、古朴与厚重。局部的水土流失,可见其筑于原始土层之上,原来不知它是何物的村民扒开垒石造地,更让它敞开胸怀,我们去观察研究。分境岭从它的南端笔直地跨九里山过湛河经市区向北伸向远方,它与禹州西境的“长城”、新密登封交界的“边墙”、新密荥阳接界的魏长城、卫辉西境的边墙岭、林州境内的堤岭形制相同、走向一致、首尾照应、互为衔接。经研究确认,它就是筑于春秋战国之际的魏韩边界长城。
时间回溯到春秋末年,五霸之一的晋国,大权旁落到智、韩、赵、魏四家大臣手中,智家势力最强。智瑶向韩家勒索土地,韩家不敢不给,又向魏家要地,魏家也不敢不给,当向赵家索地时遭到了拒绝。公元前455年,智瑶胁迫韩魏两家出兵攻赵,答应灭了赵家共分赵地。三家军队把赵家的晋阳城围得水泄不通,赵家坚守不出。到第三年上,智瑶引汾河水灌城,城墙只剩三版(筑土墙用的夹板)之高就要淹没,智瑶得意地说:“原来河水可以灭国。”言者无心,听者有意,韩魏两家城皆临水,都担心智瑶居心叵测。赵家在城毁之即,派大夫张孟谈坠城潜至韩赵两家游说,他说智瑶专横跋扈,恃强凌弱,贪得无厌,今天他索要土地给了他,明天再索要怎么办?他说灭了赵家平分土地,谁敢保证他说到办到?即使真的分给你们,谁敢保证他不会再让你吐出来?不如我们三家一心,灭了智家为晋国除一大患,平分智家土地,我们三家共掌晋国事务,大家和平共处天下就太平了。一席话说动韩魏倒戈向智,结果是水灌智家军营,智家被灭,实现了历史上有名的“三家分晋”这一划时代的重要历史事件,中国历史从此由春秋争霸变为七强争雄而进入战国时代。
分境岭就是分晋后不久沿着魏韩东部边界筑起的魏韩边界长城的一段。这条长城南起我市南郊的沙河北岸,翻擂鼓台山过汝河向北延伸,经禹州、新密、荥阳,跨黄河、上太行直达豫冀交界的漳河南岸,全长约380公里。是它在东西向的沙河跟漳河之间划了一条南北连线,形成一个“工”字,我们可以看出,连线以西是韩,以东是魏,上横以北是赵,下横以南是楚,而秦在韩之西,燕在赵之北,齐在魏之东,战国七雄的地域格局一目了然(当时魏的都邑在今山西运城附近,黄河大转弯一带有魏一片地方)。这也正是发现、研究和保护这条长城的重要意义所在。
前面提到的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垒石砌面长城墙体,就位于今属宝丰县李庄乡的贺沟村东山岭上,一位叫张来福的村民用自己开垦的菜园和打粮的晒场把它保护起来,现在他知道那是古长城,就更加自觉地去保护,成为一名积极进行长城保护的志愿者。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建设开发加快,地表面貌不断改变,长城会随时遭到破坏,希望保护这段长城的不止张来福一个人。
这条长城究竟是谁人所筑,史书没有明确记载,但用排除法可以锁定,这应该是公元前445年即位,具有雄才大略的魏文侯的大手笔,他在位50年中多有建树,使魏国由弱转强。当三晋尚未列为诸侯时,魏国面临秦、齐、楚等强国的包围,处于四战之地,形势极为不利。魏文侯为求长治久安,借助于本国、也是当时世界最有名的天文学家石申的天星分野学说,明修边墙,暗筑长城,既彰显了分晋的既成事实,彰显本国政权及版图的合法性,突出了魏国在诸侯国中的地位,同时也隐含防韩目的。
这条长城在古代天星分野图上,与分天市垣二十二个星座为左右两垣的至南线相重合,成为一条重要的地理标志线。我们可以肯定地说,新发现的这条长城,是中国人在2400多年前,用土石标志于地面的时间最早,长度最长,现在仍有遗迹存在的子午线。
来源:平顶山新闻网主办单位:平顶山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