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旅游资源

大香山开山始祖——支法度

发布时间:2015-01-30 12:30:44

香山寺 王尧 摄

    ○任 学

    东汉光和二年(179年),一个贵霜王朝僧团,越过崇山峻岭、大漠和戈壁荒原,风尘仆仆,经过将近一年的长途跋涉,终于到达汉都洛阳。其中一个叫支法度的僧人,在其后的游历传教中,不经意间成为香山寺的开山祖师。

    由大月氏人建立于公元一世纪初期至三世纪中期的贵霜王朝,是古印度北部的一个国家,势力扩展到中印、东印后,首都由中亚迁至富楼沙(今巴基斯坦的白沙瓦),三世纪中期被波斯帝国攻灭。这支被我国古代典籍称为大月氏人的民族,是源起于东欧平原上古印欧人大迁徙的一支。

    一世纪后期至二世纪后期的百余年时间,是贵霜王朝的兴盛时期。贵霜王朝时代,正是大乘佛教的兴起时期,最富盛名的迦腻色伽王支持佛教发展。在迦腻色伽王时期,传说在迦湿弥罗(又译为罽宾或湿婆,即克什米尔)曾举行过佛典的第四次结集。胁尊者召集500高僧,世友为上首。经这次结集,使经、律、论三藏各成10万颂,共960万言。当东印度佛教已不是那么兴旺的时候,西北印度的富楼沙却成了佛教的中心。迦腻色伽王信奉大乘教派,从此印度佛教以大乘为主。

    两汉三国时期,汉地外国僧人半数以上来自贵霜领地。支曜,东汉译经僧,贵霜王朝大月氏人,博达典籍,妙解幽微,于汉灵帝中平二年(185年)抵洛阳,先后译出《成具光明定意经》等大小乘经十部十一卷。现存《成具光明定意经》、《阿那律八念经》、《马有三相经》、《马有八态譬人经》、《小道地经》等各一卷。光和二年(179年)到达洛阳的贵霜王朝僧团,部分人参与译经,其他到颍川、南阳、徐州、丹徒等地游方传教。支法度从光和三年(180年)开始在颍川郡一带游方,传播佛教。

    颍川郡辖阳翟(颍川郡治,今禹州市)、襄城、昆阳、定陵、舞阳、临颍、父城等17城。父城(今平顶山市宝丰县李庄乡古城村)位于颍川郡的西南部,南接南阳郡鲁阳,处于洛阳、颍川的接合部,是洛阳、颍川往南阳的交通要道,为颍川郡西南区域中心,洛阳近畿之地。当支法度巡游至父城时,看到父城西南8里有一座山,满山茂林修竹、奇花异草,环境清幽,可谓佳地胜境,询诸当地耆老,知是香山,春秋时楚庄王的三女儿曾在此修行成仙。在印度,释迦牟尼的父王净饭王所居王城被称为父城,父城附近有香山,是印度佛教十大山王第二山王,释迦牟尼曾多次在香山说法,是佛教圣地。支法度想不到汉地中原竟也有一座被称为庄王城的父城,这个父城附近也有一座香山,是楚庄王之女修行成仙之地,甚感奇异。佛教初传中国,为便于汉地民众理解、接受佛教,把佛教混同于中土自古以来的黄老方术和东汉兴起的道教,以此为神异,支法度在香山建了一座佛教伽蓝,名为“香山精舍”,这当是中国最早的香山寺。

    支法度在香山上建的香山精舍,布局以佛塔为中心,四周是用僧房围成方形的庭院,香山精舍中所谓的塔,实际上只是一个圆形土堆,上面加一些饰物,梵文Stupa,音译为“窣堵波”、“塔婆”,意译为“圆冢”、“坟冢”。这种被称为“窣堵波”的葬舍利的“坟冢”是塔的起源,最初是用来安置释迦牟尼舍利和遗物的,有纪念的意思。在这座土塔的四周,建有禅室、僧室和讲堂,用以禅定、诵经和起居。这座香山精舍虽然规模不大,却是典型的印度佛教寺院模式。公元185年,在黄巾起义战争中,颍川郡一带成为战场,惨遭劫难,百姓死伤无数,刚建立的香山精舍被战乱摧毁,支法度也不知所终。

    晋永熙至元康之际(290~291年),高僧竺法护俗家弟子、父城人刘元真,在洛阳、长安随竺法护学法数年后,携带法护译《正法华经·光(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抄本,回到父城香山精舍诵经讲法,传播观音菩萨信仰,重修香山精舍并改题为“香山菩萨寺”,简称香山寺,以尊奉观音菩萨。

    历经1800多年,香山寺屡有毁废兴建,至今兴盛,作为开山祖师,支法度在香山寺的历史地位无人能够代替。

来源:平顶山新闻网

主办单位:平顶山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