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山巍峨挺拔,曲折绵延,宛如一条巨龙横亘在淮北平原上。山势高峻,树木葱茏,群山叠翠,风景秀丽。清代被称作“相灵叠翠”,为《宿州八景》之一。由显通寺、渗水崖、饮马池、香炉峰、水牛墓、万丈碑、奏鸣台、钓鱼台、雪泉、奇峰、叠翠峰、天藏寺与六仙洞(牛鼻洞、牛角洞、秘霞洞、天井洞、白云洞、小仙洞)构成18处自然景点和人文景点。
相灵叠翠
清·李心锐
峥嵘凌碧落,山势聚相灵。
雨洗螺痕翠,云穿鸟道青。
秋烟团古寺,老树锁孤亭。
乘月来峰顶,扪天欲摘星。
显通寺 相山庙,又称显济王庙。位于龙山、虎山两峰之峪,三面环山,林木葱茏,环境优美。登寺山门奎楼眺望,市区尽收眼底。据清同治八年碑文载:西晋太康五年诏诸侯祀界内山川,沛国令郭卿建庙,刻铭曰:“巍巍相山,盘郁穹崇,上应房心,天灵冲,兴云播雨,稼穑以丰”。唐永徽元年重建,封相山神旧号为“明上王”。刘齐阜昌二年(1131年),封显济王。宋元丰八年(1085年)敕赐显通庙额。宣和五年(1123年)封相山神为崇惠侯。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安徽巡抚高晋奏请发帑重修祠宇。民国民间又重修。寺中原有汉代碑刻三百余块,已无存。至今犹存宋、元、明、清历代庙宇的碑刻22方,其中以乾隆皇帝的御书 “惠我南黎”恭摹碑和高晋书“渗水崖”碑刻最引人注目。大殿后院为先贤祠,供有周宋始祖微子的牌位。
显通寺建筑规模宏伟,布局疏朗。四进大院,院内古柏、银杏参天。有35间,其中山门奎楼3间,宝藏室3间,走廊14间,东西配房各7间,大殿5间,后殿3间,戏台1座,六角亭(永惠亭)1座,新建碑廊1处。存建筑结构为清代式样,除山门奎楼、大殿、六角亭的屋面为玻璃瓦,其他房屋均为青砖小瓦,两面坡式的建筑。淮海战役期间,粟裕副司令员曾在此召开高干会议,研究作战方案,制订“华东野战军第十四号令”。1985年5月,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73年,市政府投资维修显通寺。1976年辟为市博物馆馆址。1980至1985年再次拨款维修。1992年,在大殿的东侧配房设相王殿。2006年4月,在大殿北面建大雄宝殿,设计风格集南北古寺于一体,气势宏大,庄严肃穆,具有鲜明的时代风貌,为淮北市增添新的人文景观。
显通寺楹联
一
民国 张朗亭
庙貌仰巍峨汉晋以还春礿秋尝隆古祀,
相灵钟秀异桓薛而后复苍露白景芒踪。
二
沛国涌名山宝界庄严参五岳,
壶天开福地馨香缥缈启三元。
清 叶炳敬
万里温纶来福地,
九天佳气绕名山。
摩崖石刻 也叫渗水崖,位于显通寺东龙山山腰处的石壁底部处。崖高约10米,峭壁下端摩崖碑刻“渗水崖”,上款题“乾隆甲午清和月”,下款“长白高晋题”,与寺内渗水崖碑文印章相同,只是横书有别。此处树木茂盛,较为隐蔽,水土保持良好。如降大雨,此处也是“骤雨瀑布,涓滴不存。”山洪顺涧而下,汹涌澎湃,但此处却顷刻皆无,几十丈外方见复出。水声高低相间,如万马奔腾,又如情人细语。
相山即景
清·刘天赋
巍峨高矗应房星,此日登临屐未停。
四野烟含春树绿,一天云补断山青。
河流睢涣资雄镇,地接徐淮控胜形。
更有悬崖能渗水,擘窠大字仰碑铭。
奇峰 位于摩崖石刻“渗水崖”之北,此峰怪石林立,像一条巨龙偃卧深涧。唯奇峰处一峰突起,如鹤立鸡群,四周山峰宛如俯首拱拜。
万丈碑 在显通寺正北,龙山与虎山两峰山脊线凹交会处,钓鱼台西。原碑高2米左右,宽56厘米,厚20厘米,碑的正反两面分别阴刻有“主山万丈”和“南无阿弥”的篆书字样。原为苏豫皖三省的界碑,毁于“文化大革命”期间。传说石碑原即在此,被山风吹跑,历经数县,行程千里,又被吹回原地。现在附近又树一石碑,上刻 “绿化相山”。登斯立碑处,可俯瞰淮北全景。
钓鱼台 位于相山主峰西侧的山腰处,万丈碑东。乃壑岗山一块突出的飞崖,相传为姜太公钓鱼之台。远古时,这里是一片海洋,唯相山突出海面,姜太公慕名至此,拈髯垂钓。当春夏之季,云雾淹没山体,此台好像伸入大海中的礁石。站在台上,云雾在脚下翻腾,恰似浩瀚汪洋。
叠翠峰 位于显通寺西龙山之阳。从渗水崖攀援而上,穿半山亭,钓鱼台,便是万木葱郁的叠翠峰。此峰岩层纹理清晰,如书平直。宛如能工巧匠精心堆砌而成。峰上四季风光不同,春则山花争艳,夏则峰青岗翠,秋则枫叶满破,冬则苍松挺拔,登临其境,美不胜收。
香炉峰 位于相山南幽谷之中,有一峰凸出,酷似香炉。相传相山神灵毓秀,百姓平安,风调雨顺,玉帝赐香炉峰,以赏相山众山神护卫有功。
登相山绝顶(二首)
清·李心锐
一
插天山势碧峥崂,绝顶攀来逸兴生。
绿树南看笼汴水,黄河北顾抱彭城。
历朝碑古浮云接,百尺亭高落日横。
独抚孤松遥怅望,半空风雨响涛声。
二
飞蛇一线路盘空,山势崚嶒壁立雄。
四面林峦归眼底,千秋丘壑在胸中。
崖悬渗水连云碧,峰锁香炉落日红。
正是房星分野处,凭将双屐踏玲珑。
饮马池 位于叠翠峰南麓,与显通寺一涧之隔,在红柱琉璃瓦长廊西侧。系一矩形石壁,不足2米见方,相传是宋共公饮马之处(也称是宋襄王饮马处)。据说宋共公屯兵于此,正值盛暑,兵马饥渴难忍,忽然一声霹雳,击破巨石成一水池,得以解渴。池水似镜,明沏清透,虽无源而终年不涸,虽不活而历久不腐。
奏鸣台 在相山公园东口通显通寺南大道东侧,为显通寺的附属建筑,是当年迎接官绅上山朝拜祭祀奏乐的高台。
水牛墓 今动物园内。据考证,此墓属东汉时期墓葬,以水牛为名。墓高约10米,直径约40米,墓顶有亭基和台阶。
雪泉 又名三眼井,位于今儿童乐园北面的山坡处。据《宿州志》记载:山下有雪泉,春暖时雪水滔滔有一块露出的山石长25米、宽10余米不等,有自然风化的石孔洞 3个,常年有水,干旱季也不干涸。洞距为30厘米、17厘米。直径分别为23厘米、32厘米、39厘米。冬季冰雪封山,春暖季节融化的雪水流进孔洞而溢出,形成滔滔不绝之雪水。
天藏寺 位于显通寺的西山坳中砦山麓。南对奶奶山,东临寨墙山,北依凤凰山,群峰环抱,一水萦回。康熙《宿州志》载:天藏寺有隋大业中断碑。光绪《宿州志》记载,此庙建于明代天启年间。
石佛峪中填石数丈,砌成石坪,寺建其上。大殿雕梁面栋,金碧辉煌。檐高1丈5尺,长3丈6尺,宽2丈余。塑如来、文殊、普贤三佛。两厢18罗汉形态各异、栩栩如生。三佛之后造假山,绘云龙其上,大鹏金翅鸟昂首听经。神台背后,依势造千佛山。四大金刚、托塔天王、千手千眼佛,雕塑技艺,巧夺天工。大殿之后释迦牟尼像依山石雕琢而成,高1丈2尺,闭目合掌,形神肃穆。
寺之大殿已毁,后有一石室,相距一步,室中供天然石佛像,东有石井。据载: “相传赵宋时,有西僧卓锡于此,苦无水,乃于石壁手书‘天一’二字。去后,石上翕然水出,庙祝因凿石为井,虽不满尺,而资用不竭,亦一奇也!”石井向上不远处还有一石窟,观音抱子闭目安详坐窟中。
寺西有一棵大十余围的银杏,千余年矣。有民谣此处曰:“树上有一庙,庙上有一井,井上又一庙,一步两庙,三块砖盖个庙,一丈二尺高的神。”
摩崖龛像两侧各有一面摩崖诗碑,系明天启三年(1623)萧县儒生周复振等建。
石佛峪
明·徐学益
深山佛现影,古道欲□函。
水涨濯缨石,云封避诏岩。
桃花生客屐,鹿子忆僧衫。
到此空名想,诗成不署衔。
天藏寺
明·周复振等
其一
丛林森森罩法台,群仙特地谒如来。
野鹿每记宝懺去,山蝉迭送笙歌来。
片片白云飞远岫,交交黄鸟棲岑崖。
天藏古塔堪题处,精洁原不染尘埃。
其二
群仙驾鹤□天藏,氤氲曾闻烛□香。
屋角银杏时岚映,石山碧桃风露凉。
甘泉堪洗今时钵,□春犹带昔年香。
山腰小洞白云绕,崖下如来顶上光。
□□落落惊犬吠,鹊声喳喳引莺忙。
绿树奇山真地杰,山人屡题不为狂。
牛鼻洞 位于显通寺西北虎山叠翠峰腰的陡壁上,洞口形似牛鼻而得名,相传北洞与大海相通,古人从此洞中放进一只鸭子,而这只鸭子从东海而出,洞深不可测,洞外灌木丛生,树叶悬垂而隐蔽洞口。康熙《宿州志》载:玉柱洞,在相山西谳,顺治丙午樵人新开,门有玉柱,用锡嘉名。玉柱洞,应指此洞。现洞口建一亭,山脚下一座牧童骑牛的雕像好像正眺望此洞,别有风趣。
牛角洞 位于显通寺以东,奇峰的东侧,山洞形似牛角,与牛鼻洞相对。牛角洞在山的东面,牛鼻洞在山的西面,遥相呼应。
白云洞 位于相山东南山脊的西坡。相传洞中有一镇山的白龙,冬眠不出,春夏苏醒,保护山民,造福乡里。每当春夏之际或阴雨前后,洞口四周云雾缭绕,确有峰生云霭,峦吐烟雾之胜。洞身深不见底,通向远方。康熙《宿州志》载:白云洞,相山顶,天将雨,则云触石而起,元末有异人居之。
登相山绝顶
清·邵心良
叠翠重重入望遥,凌空身已到天腰。
河流浩荡吞睢涣,山势崚嶒压砀肖。
风入虚亭声欲起,云生古洞影还摇。
秦碑汉篆摩挲认,故迹千年耿未消。
秘霞洞 又称藏经洞,在虎山西麓。洞顶“藏经”二字苍劲秀丽,有一巨大平台横卧洞口。相传古时有一游乡和尚携带佛经路经此地,适逢山下洪水泛滥,遂将佛经藏于洞内,得免水患。实为相城文士任文石清初所凿,为藏书所用。康熙《宿州志》载:秘霞洞,相山东麓,吐吞云树,顷刻万端,任文石凿以藏书,壁上有铭。
天井洞 位于万丈碑迤西的山脊上。此洞为天然溶洞,深约10米,洞口直立,呈葫芦形,洞内渐宽,可容数十人。洞内钟乳岩石姿态各异,其状似珊瑚、金针菇、菜花……因洞口朝天,洞身如井,故称天井洞。
小仙洞 位于相山东岭偏南处,洞口偏西南,距山脚约50米。洞口前有一石台,高1.5米左右,洞口狭窄,洞内呈方形。西壁有一摩崖浮雕,一佛两侍一金刚。佛像下方的文字已经漫漶不清。北壁有一洞,洞口在1米高的石崖上。据清光绪《凤阳府》记述:小仙洞,有丹灶、药井,传说是王子晋修炼处。
相山小仙洞
明·徐拱杓
春烟缥缈万山晴,仙洞凌风屐齿轻。
金鼎丹成曾跨鹤,碧桃花烂洞啼莺。
杯沉岚影连山醉,歌散云端落涧鸣。
一饭胡麻天已暮,归来恍惚悟浮生。
主办单位:淮北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