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河洛春秋

晋江岸边河洛郎

发布时间:2015-11-13 14:08:40

  晋江是西晋末年中原汉人首次大规模南迁的聚居地之一,今天晋江人的先祖,很多都来自洛阳及其周边地区。因此,这些地区诸多历史名人多是河洛郎,他们身上有着浓郁的河洛情结和洛阳元素,如北宋的状元宰相王孝先、明代的商业家李英、清代的军事家施琅、现代理论家陈伯达等。

  状元宰相王孝先

  北宋有两个著名的状元宰相,一个是来自洛阳的吕蒙正,一个是来自晋江的王曾。

  王曾(公元 978年—公元1038年),字孝先,是宋代历史上著名的“连中三元”的状元宰相。王曾祖上世居泉州王厝埕,为“开闽三王”之王审邽的嫡孙,八岁而孤,叔父王宗元收养了他,后随叔父迁居山东省青州县益都。

  王曾,为人端厚,进止有礼,寡言少语。他立志于学,研习经史,才思敏捷,擅长诗文,少年时文才已名满乡里。宋真宗咸平五年(公元1002年),王曾中廷试第一名,他此前在乡试、会试中亦为第一,因而成为“连中三元”之人。当时著名文学家杨亿见到王曾所作之赋后,赞叹说:“这是辅佐帝王的人才。”

  王曾中状元后,要回家乡青州去。府官听说王曾回家,就命令老百姓吹奏着乐器到城外迎接。王曾听到这个消息后,就换了衣服,骑了小驴子从别的城门进城。很快就来拜见府官,府官吃惊地说:“听说您来,已派人出城迎候,守门官还没来报告,您怎么就到这里了?”王曾回答说:“我侥幸得了个状元,怎么敢惊动大人和父老乡亲前来欢迎呢?您这样做是增加我的过失啊!”府官不由赞叹地说:“您称得上是个真正的状元公啊!”

  闽南巨商李俊育

  李英(公元1386年—公元1457年),字俊育,号自然,因在家排行第五,又名李五。他是明初杰出的商业家,活跃于粤、台、江、浙一带,远及京、津。他以闽糖、桂元干等北运,丝棉、京货等南下,一跃成为富甲闽南的巨商。

  公元1431年,李英应泉州府尹冯祯、晋江知县刘珪之邀,捐资请僧正淳督修洛阳桥,后又捐资重修六里陂水利工程。

  李英的善举,不但造福乡梓,而且嘉惠后世。当时的一些水利设施,经历代重修、扩建,至今仍在使用,对社会做出巨大贡献。今洛阳桥尚存《李俊育重修洛阳桥碑记》和萧元吉撰“赠陇西李公俊育重修洛阳桥序”石刻。

  战功卓著施将军

  施琅(公元1621年—公元1696年),字尊侯,号琢公,福建省泉州府晋江县(今晋江市龙湖镇衙口村)人,祖籍河南固始,明末清初军事家,清朝初期重要将领。

  施琅“少有识度,膂力绝人”,年未及冠,便“从师习战阵击刺诸技,于兵法无不兼精,遂智勇为万人敌”。

  施琅初出茅庐,便崭露头角,英勇善战,屡建奇功,后成为郑成功部下最为年少、知兵善战的得力骁将,东征西讨,战功累累。但不久两人失和,施琅归清,从清军南征北战,先后被授为同安副将、同安总兵,后被擢为福建水师提督。

  施琅从1662年上疏议请复台,至1683年统一台湾,终酬夙愿,功勋卓著,朝野同誉。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就有大批闽南人随之迁台,施琅统一台湾后,沿海又有数十万居民迁居台湾。

洛阳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