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临邑郴州 > 文化郴州

三绝碑

发布时间:2015-12-10 15:53:36

  何谓“三绝碑”?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公认的是,有以下三种情况之一者,方称得上“三绝碑”:一是碑文、书法、刻工均精妙绝伦,又能汇于一碑的;二是文章、书法与文章所述之人的德政功绩杰出,又能汇于一碑的;三是文章、书法及镌刻之石奇特又能汇于一碑的。但不管哪种情况都离不开文章、书法的精绝为其基础。

  位于湖南郴州苏仙岭白鹿洞附近石壁上的摩崖石碑,高52厘米,宽46厘米,刻有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词和苏轼跋,行书,计11行,每行8字,乃米芾手迹。此碑因集“秦词”“苏跋”“米书”于一身而位列十大“三绝碑”之首。

  北宋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词人秦观(字少游)因新旧党相争,接二连三遭贬徙,从京城来到郴州。他以委婉曲折的手法,倾诉自己缕缕被贬的凄苦与哀怨,写下了蜚声词坛的千古绝唱——《踏莎行·郴州旅舍》: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水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此后,秦少游将这首词抄寄给了苏东坡。苏东坡看后爱不释手,而且常拿出来诵读。特别是在秦少游逝世后,苏东坡出于怀念和惋惜之情,在其词后写下了“少游已矣!虽万人何赎?”的跋语。书法家米芾获秦词、苏跋,感慨万分,在一副扇面上挥笔写就,更增添了词、跋意境。

  南宋年间,郴州守将邹恭命人将米芾所书的秦词、苏跋,镌刻在苏仙岭的一块石壁上并题词:“淮海词、东坡跋、元章笔”号称三绝。此后,文人墨客到郴州都要来此“朝拜”,成为郴州最负盛名的文化名胜。后来,由于战乱频仍,苏仙岭附近逐渐荒芜,“三绝碑”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1960年3月,毛泽东视察湖南,听取全省地委书记的工作汇报。说到湖南的文化底蕴深厚,毛泽东就问郴州地委书记来了没有。时任郴州地委书记陈洪新赶紧站了起来。毛泽东说,有名的“三绝碑”就在你们郴州。陈洪新一下懵了,回答不知道。毛泽东就将“三绝碑”中秦观的词背了出来,又一句句作了解释。他交代陈洪新,这是历史文化瑰宝,要好好保护起来。

  陈洪新听了感到很惭愧,回去后很快召开地委常委会,专门讨论此事。于是,广为发动,四处寻找,并最终根据郴州师专一位古汉语老师提供的线索,在苏仙岭石壁上找到了三绝碑。当地政府建造了一间护碑亭,并将附近林地辟为公园,取名苏仙岭公园。(文/穆欣)

  来源:党建网

郴州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