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临邑郴州 > 文化郴州

汝城香火龙

发布时间:2015-12-14 14:29:04

  郴州市汝城县举行香火龙展演活动。图/潇湘晨报通讯员贺茂峰 

  汝城香火龙是当地群众最具代表性、独特性的民族民间文艺活动,相传最早起源于唐高宗弘道年间群众用稻草扎龙焚烧祭祀以止水患,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2008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潇湘晨报)

    汝城香火龙:

  四万支龙香,点燃“万家灯火”

 “鸡鸣三省,水注三江”的汝城位于湘粤赣三省交界,镶嵌在五岭山麓之间。热水镇的温泉让冬日的汝城白雾袅袅,茂密的森林,连绵的竹海让这里绿意葱茏,似乎这里的春天比三湘大地别处来得早。

  古书院、古祠堂、古井、古桥……古老的民俗文化也与它们一起传承至今。汝城县23个乡镇309个村落都曾经有或仍然有舞香火龙活动。城郊三拱门,祖籍来自赣南的范姓客家,其“范家龙”是整个客家香火龙的典范。

  每个新年的正月半,晚上七点,十声三眼炮响彻天空,由上百个汉子组成的舞龙灯队伍从祠堂出发,扛着3000多斤重的香火龙,绕过田间,穿过村庄,带着对来年风调雨顺的祈愿再回到祠堂,龙首居中,盘成三圈,村民“扯香”后,将龙灯焚烧,送龙上天。第二天清晨,将龙灰倒入溪流,寓意“龙归大海”。

  对于汝城县的村民们来说,舞香火龙可是件“要紧事”,家家户户都准备了鞭炮,点上了各式各样的灯笼,当香火龙灯经过家门口时,吃饭的会放下筷子、看节目的会关掉电视……走出家门来点燃爆竹,俗称“接龙”。小孩子们跟着龙灯一路闹、一路跑,到哪里,就把欢歌笑语留在了哪里。

  穿过农田时,龙灯身上星星点点的火光映在水田里,霎时间,万千灯火温暖了整个田间地头。这时,如果碰上了还在辛勤劳作的老乡,便会吆喝着让他也加入到舞香火龙的队伍中来。

  香火龙的制作工艺十分复杂。用稻草扎成长数百米、直径四厘米粗细的“赵公鞭”。然后,分节依次用赵公鞭扎成龙头,龙颈、龙身(每节一拱)、龙尾,再在规定位置扎上龙足、龙爪和龙脊(圆龙不现足)。先生角,次生嘴,依次是龙须、龙眼、龙耳、龙牙、龙鼻、鼻须、龙额、龙珠。环环紧扣,形成整体。龙身两侧插龙香,每隔二厘米插一支“罗汉香”,用细篾片连接形成连线。每支“罗汉香”长约六十厘米,插成龙鳞,总共需要龙香四万支左右,密密匝匝,让人叹为观止。(上文选摘自红网-慈利新闻网)

郴州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