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禾,是“民歌之乡”。
嘉禾民歌,是钟水河飞溅着的浪花,是骑田岭萦绕着的云岚,是“天降嘉禾”飘散着的天籁音符,是嘉禾人心田荡漾着的乡曲神韵。
9月21日,嘉禾县第三届民歌艺术节上, 一群身穿民族服装的歌手且歌且舞,领衔者是嘉禾县唯一一个省级“嘉禾民歌传承人”李桃英,扮演母亲,坐唱,双手搭在膝盖上,边唱边招手,作唤女状。另外一个年轻的女歌手扮演出嫁女,并立于离娘数步之处,以歌代哭,唱到娘身边则跪一下,时而返回,时而离去,表示不能返回家,依依不舍地应和娘的呼喊——这是她们在表演嘉禾伴嫁歌舞《娘喊女回》。
以歌代哭,如泣如诉,情感真切,自然流畅,风格朴实,音律高亢粗犷,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嘉禾伴嫁歌是嘉禾民歌的代表之作。
民歌界有“北有兰花花,南有伴嫁歌”之说。翻开湖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嘉禾伴嫁歌”赫然跃入眼帘……是什么原因,使嘉禾伴嫁歌名扬四海,其魅力何在?
独树一帜的艺术神韵
大凡看过电影《芙蓉镇》的人,无不被电影的主题歌那优美婉转、如泣如诉的歌声所感染、所陶醉,而这首主题歌的曲调,就是源自嘉禾伴嫁歌《半升绿豆》。
嘉禾伴嫁歌源远流长。
传说楚怀王的孙子义帝熊心的女儿楚玉偶遇嘉禾逃婚女陈线云,在了解陈线云的不幸婚姻后,在其出嫁的前一天晚上,领着一群仙女从天而降,来到陈家。当晚,陈线云和公主楚玉一唱一和,连唱了数百首当地流传的“哭嫁歌”,其中有7首长歌,每首长达140多句,每句都是感谢父母养育之恩和劝说父母不要干涉儿女婚姻自由的歌词。众仙女踏着节拍,边歌边舞,不时还与线云、公主相互对唱。直到天亮时分,楚玉才率众仙女踏着彩云而去。
传说归传说,长期从事研究嘉禾民歌的李沥青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嘉禾的先民们在长期的劳动中,用歌声倾诉了自己的情感,调节自己的情绪,几经锤炼和升华,逐渐形成了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嘉禾民歌。在浩如烟海的嘉禾民歌中,伴嫁歌起源于人类社会由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时期婚姻习俗转变,到唐宋时期,其艺术表现形式日臻完美。同治版《嘉禾县志》载:“嫁女前夕,具酒馔,集妇女歌。歌阕,母女及村姑伯姨相向而哭,循叠相继,达曙乃止。”
嘉禾伴嫁歌是华夏民族婚姻嫁娶活动中人间情结最成熟,最古老,最完美,最为有特色的一种艺术表现手法。是研究人类学、民俗学、社会学的活标本。新中国成立后,曾被谭盾、王佑贵等专家教授推荐作音乐课教材;被收入《中国民歌》、《中国歌谣集成》50多首;被张也、吴碧霞、张燕等歌星搬上舞台、银屏演唱;电影《芙蓉镇》、《山道弯弯》采用了嘉禾伴嫁歌旋律;湖南卫视、央视分别摄制了《嘉禾恋歌》、《嘉禾伴嫁》、《悠悠嘉禾伴嫁歌》等电视剧(片)……嘉禾伴嫁歌为中华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正在并将继续影响着我们的文化生活。
嘉禾伴嫁歌现已收集1300多首。1993年,该县被省文化厅命名为“民歌之乡”。
倾诉离情的哀怨之歌
在浩如烟海的嘉禾民歌中,伴嫁歌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古朴动人的文化传承很是耐人寻味,引人入胜。
“由于嘉禾旧时交通闭塞,平民百姓几乎与外界隔绝,形成了封闭文化。因此,伴嫁歌基本上不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同时因嘉禾方言难懂,而伴嫁歌又多以嘉禾土话演唱,因而难流传到外地,使嘉禾伴嫁歌形成了自己独一无二的风格特点。伴嫁的习俗流行于我国一些地区,但嘉禾伴嫁歌堂的程序,伴嫁歌的数量、质量和完整性,其它任何地区都无可比拟,伴嫁歌也是中华民族最完整的,最具有社会价值的婚俗歌曲。”9月21日,在嘉禾县民歌发展研讨会上,许多专家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
伴嫁歌是中华民族音乐艺术的奇葩,它的音乐旋律如同女性一样的温柔,美妙,使人百听不厌,如痴如醉。它的歌词动人心弦,催人泪下,还用音乐形式演唱长歌故事,具有很大的艺术价值。伴嫁歌优美的旋律,为作曲家们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成就了不少的音乐作品、影视作品。伴嫁歌歌词为作家们所借鉴引用,使著名作家古华,肖建国等人创作的一大批文学作品更具有艺术生命力。
伴嫁歌的文学,音乐,舞蹈都具有比较高的审美价值,研究价值和学习、借鉴价值。伴嫁歌是女性文化,反应了女性内心世界的思想感情,是女性文学、音乐、舞蹈活动的综合艺术。伴嫁歌中反映了人类共性,出嫁前与亲人的离别情、姐妹情,此外,通过伴嫁歌堂歌手之间、村落之间的艺术交流、情感交流等,倾诉了人间真情,促进了社会和谐。
伴嫁歌流传几千年,涉及婚嫁的各种礼仪、风俗,是研究民俗学、社会学的活标本。
综观伴嫁歌的全部内容及表现形式,它是一首很好的抒情长诗,是一部音乐舞蹈史诗,是一幕大型民俗歌舞剧。让人们了解劳动妇女的思想、生活状况,是研究妇女解放,教育年轻一代,特别是广大妇女不忘过去、珍惜今天的好教材。
传承发展的曲折之路
在堂屋里摆满了糕点、糖果的桌子面前,十来位老太太耍起歌喉,屋里、屋外挤满了看热闹的村民。
歌罢,打着红花伞“出嫁”的老太太有些羞怯,一出门即掀开了头盖,躲到一边去了。原来,这是村里老太太组织的一场演出,她们中最小年龄都上五十了。
领衔这个演出的主角就是李桃英。
“年青人对本乡本土的婚俗感到稀奇,但会唱伴嫁歌的不多。”李桃英告诉记者,“上个世纪70年代,记得那时婚礼就是背‘毛主席语录’,谁敢唱伴嫁歌啊?”
获茅盾文学奖的嘉禾籍作家古华成名小说《芙蓉镇》,记叙了文革时期文艺工作者秦书田因编排伴嫁歌舞而受迫害的故事,从这时开始,伴嫁歌就断了一代传人。
“嘉禾民歌是墙内开花墙外香,城里的专家来关注乡下民俗,乡下人却更向往城市生活。”面对伴嫁歌等民歌一步步失传,李桃英痛心的说。
“嘉禾民歌的‘春天’已经到来。”“嘉禾伴嫁歌在各种社会力量的关注下,一定会走向复兴。”出席嘉禾民歌发展研讨会的专家一致认为。
1978年,省文化厅在嘉禾举办全省民歌演唱会,命名该县城关镇为全省“民歌之乡”。同年,该县通过发动,搜集整理了当地3套民间文艺集成,先后进行了4次大规模的收集整理。2003年,嘉禾又以挖掘和提升神农文化为契机,在全县掀起了“写民歌,唱民歌”的热潮,举办了以民歌为主的全县首届文化艺术节。2006年嘉禾伴嫁歌被列入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如今在嘉禾,女人不会唱民歌的,人们会认为她是“傻婆”,被人取笑。平常娶亲嫁女时,还有“歌头”(歌师傅)坐上席,歌少者坐下席的习俗,唱得多的达500多首。许多老歌手家里来客人,一见面就用唱民歌的方式迎接客人,一般前4句为祝贺方面的好话,以后就多是调笑嬉戏之类的歌词,令人忍俊不禁。
2008年底,李桃英成为湖南省首批“非遗”传承人。
“我这一辈子与嘉禾民歌有缘。”曾以嘉禾民歌《半升绿豆》荣获中国戏剧梅花奖的郭卫民感慨地说。
目前,嘉禾县正全力将“伴嫁歌”推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作者:本报记者 胡久顺 刘振 通讯员 王晴 尹振亮
来源:郴州日报 (2009年09月26日版)
郴州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