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民俗风情

节俗

发布时间:2017-01-12 12:47:57
  荆门的节日,具有丰富的农耕文化特色,宗教迷信特色,民俗信仰特色,与全国各地一样,主要节日、重要节日都是一致的,所不同的是节日内容、仪式体现了一定的地域特性。长期以来,相沿成习,在节令、礼仪、信仰、迷信、人情等方面形成了荆门地区特定的节俗。
  1、除夕:即“过年”、“团年”。农历腊月三十,是农历一年的最后一天,也是一年中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每当进入腊月份,家家户户就准备过年,包括杀年猪、腌鸡鸭肉鱼、办年货等。过年的时间:腊月三十日(月小为腊月二十九日)。
  (一)办年货:民俗最重杀年猪,一般在腊月,最好在腊月初八这天。有的农户还请人择期,特别是逢“亥”日这天是不能杀猪的,因为亥属猪。办年货,俗语说:“乡里闹八月,街里闹腊月”、“叫花子也有三天年”。各家各户都要置办年货。一般是节日所用的烟酒、菜肴、食品、佐料等生活物质,“敬神”、“祭祖”的香纸、蜡烛等祭祀用品,还要买中堂、门神等年画,请人写对联——春联。
  (二)贴春联:除夕当日,家家户户都要布置居室内外,焕然一新。前大门两旁贴春联,称贴“门神”,大门上方多贴“出行大吉”条幅,有的还在大门上挂“五福”彩条或吉祥图案。堂屋神龛上方贴“天地君亲师之位”7个大字,下方正中间放一座烛架,燃点8只蜡烛,烛架前摆有香炉4只,旁边供祖先牌位。墙壁或中柱上贴“对我生财”、“五福满堂”、“百无禁忌”等条幅,厨房贴“九天司命神位”条幅,猪屋牛栏贴“六畜兴旺”条幅。粮仓、鸡屋、农具都不例外。屋内每个门前都要贴上对联。说话也有讲究。进入腊月要“禁嘴”,讲忌讳,图吉利。这时,大人不能打骂小孩,教小孩尽说吉利的话,像“死”一类不吉利的词语绝要对禁说。为防止在“出行”、拜年时小孩说出不吉利话,每户人家则在屋内显眼的地方贴上“童言无忌,诸事顺遂”的红字条,用以诫勉。
  (三)吃团年饭:荆门的“团年”饭一般安排在中午。饭前,外出者必须提前赶回,还要燃放鞭炮,以示阖家团圆。席上摆满丰盛的菜肴,先以酒奠祭祖宗后,阖家大小再按辈分依次敬酒,吃饭。次序是先摆好杯筷、菜肴,为祖先“叫年饭”。“叫年饭”由家长主持,四面八方斟酒少许,将筷子置于酒杯上,然后念念有词,诚恳呼唤列祖列宗、老少亡人等都回家过年。再盛来8小碗米饭,将酒酹洒在地下,筷子移到碗上,随即将筷子从碗上取下,斟酒8杯分别倒在8个座位下。所用米饭由主妇收走,用以喂鸡鸭,不得再食用。祭毕,方阖家按辈份大小依次入座。席间,家长要将一年来晚辈们的成绩表扬一番。饮酒要敬酒,儿子媳妇、孙子孙女要给长辈们酌酒。饭毕,大人小孩按尊卑依次下席。
  饭后,子孙结队到各位祖先墓地祭祀,祈求祖宗春节愉快,保佑后代吉祥。入夜,家长给小孩“压岁钱”,期盼小孩幸福健康的成长。也有选择晚上乃至午夜发“压岁钱”的。一般长辈事先将压岁钱都预备好,放在神案上,“拜年”礼毕各取一个,表示为祖宗所赐。
  (四)守岁:俗谓:“三十火,十五灯”、“三十烧个大蔸子,来年喂个大猪子。”吃“团年”饭后,家家户户将早已准备好的大树蔸抬进屋内生火,不能中途“熄火”,能烧到正月十五最好。大火长明不灭,表示期望家族人丁兴旺,香火代代传承不绝。大树蔸俗名“大柴蔸”、“柴火”,意谓期望来年发大财。入夜,人人都要除垢净身,男女老少都要穿换新衣服,装扮一新。合家人聚集在柴火的周围烤火团坐以“守岁”,通宵达旦,在一起聊天、娱乐,其乐融融,等待新年的到来。子时一到,新年开始,鞭炮齐鸣,“出行”迎春。
  2、春节:农历正月初一,古代称“元旦”、“元日”、“年节”,解放后称“春节”。送新年祝福就是“拜年”。这天,全家老少尽着新装,焕然一新,每逢见人,互致新年问候,或说“拜年”。如初一逢立春,百年难遇,要大庆,民谚:“新春大似年”。
  (一)出行:子时一到,新年来临。主人燃放鞭炮,喜迎新年,然后带领儿子、孙子祭神(天)、祭祖先,行“出行”仪式。首先上香、磕头、烧钱纸,然后点燃蜡烛,放上酒杯、酒壶、香纸、供品,再端盘子,提灯笼,随长子轻轻开启大门至门外,按历书(皇历)选定的方向,烧纸祭酒,燃放鞭炮,望天跪拜。妇女则鹄立大门两侧。一起祈祷全家平安、万事如意、老天保佑、人畜平安、五谷丰登等等。有的地方在屋外祈祷完毕后,回到堂屋神案前再重复一遍。“出行”仪俗,又称“出天方”。
  (二)拜年:出行仪式后,将灯笼悬挂大门两旁,进屋关门,先叩拜祖宗,再晚辈给长辈叩头,平辈互拜,俗称“拜年”。家长、长辈给小孩“压岁钱”。主妇在烤火屋泡茶,准备早点。从此时开始,人们见面因是新年第一次,都要互致问候。之后,封“财门”,不得出门。也有一些地方将“出行”仪式放在初一清早进行的。天明以后,燃放鞭炮,开“财门”,人们便可自由出行、拜年。
  (三)拜跑年:初一是新春第一天,要登门向族中亲戚、长辈祝福,恭贺新年。因为要将新年祝福都及时送到本家各亲戚,所以要拜许多家,故又称“拜跑年。”拜年的次序是:初一,拜家门,即族中长辈,一般是亲房。有的地方大人还要带着男孩上坟,在每个坟前烧纸钱,鸣放鞭炮。这天拜年过一家吃一餐,一餐又一餐,至晚上方散。初二,拜丈老,即拜岳父岳母。初三初四拜姑舅姨,往后则是拜其他远亲。
  (四)请春客:邻里之间,互相请吃,称“请春客”。一般在十五元宵节之后正月期间,也有在正月初四至十五元宵节期间的。
  正月初一是一年开始的日子,事事处处都求有个好兆头,所以民间也有许多忌讳讲究。年初一忌妇女串门,不许妇女去别家拜年,出嫁的姑娘也不能在这天回娘家,民俗认为会吃穷娘家。从初一到初三,不扫地、不洗衣服、不挑水、不泼水、不打骂、不嬉闹,要说吉祥话。凡是不吉利的字眼,一概不许出口。为了防止孩子犯了禁忌不幸,家长往往在清晨用干净草纸揩小孩的嘴,意思是把小孩子说的不吉利话当屁放,不算数。这天忌扫地倒垃圾,认为是免得走了财气。也不能动刀、剪、斧头等有破坏力的器具。万一不慎打碎了什么,必须马上说:“岁岁(碎碎)平安”或“越打越发”。这一天要吃圆馒头(素包子),寓“元宝发财。”禁食米酒,米酒又叫“甜酒糟”,忌“糟”——糟糕。不吃豆饼,忌豆馍——都摸(不吉利)。不用剪刀,忌“咬”一老鼠咬衣服(坏事)。不吃汤圆(元宵),忌宵——消。初三“送年”开禁,出嫁的姑娘回娘家拜年。初三(或初四)敬水神,去堰塘抢水——“头水”(吉利意),先烧钱纸敬水神,再担水回家。
  3、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荆门民间称“小年”、“上元、”“灯节”,也有称“过大年”的,也是春节的最后一天。这天早起,各家燃灯烛、焚香、拜神、祖先。中午,合家团聚,举行盛宴,家家户户还要吃汤圆。入夜,张灯结彩,燃放鞭炮,灯火辉煌。各地敲锣打鼓玩“龙灯”、划“彩莲船”、踩“高跷”、舞“狮子”,还有的地方夜以继日地唱花鼓戏、皮影戏,所以又称“闹元宵”。
  荆门农村普遍流行“赶毛狗”习俗。午饭后,家长、孩子们挽好草把,不大不小,不紧不松,再将先一年备好的蔑篝火把或秃扫帚找来,将挽好的草把装在竹篮里,每一块稻田放一个,然后点燃,大人则点着火把将田埂上的茅草、苗木烧得干干净净,边烧边大声吆喝“赶毛狗”。随后来到菜园,又是每处一个草把,也是边烧边喊“赶毛狗”。现在,每到正月十五日晚,农家以竹枝、青叶树枝扎成“把子”点火,烧起来“噼里啪啦”响成一片,待燃成火炬时,从家门口挥舞至田间,边走边晃边喊“赶毛狗”。
  4、清明节: 农历四月初五,又称鬼节、冥节、扫坟节。清明的主要习俗是祭扫墓地,表示是对祖先的思念、崇敬。具体为坟墓培土添土,剪除荆草,用纸封树,拜扫圹茔,攀楮锭汶,以纸钱置坟头,也有以五色彩纸制作灯笼和幡标,挂在祖坟上。届时着素服,鸣鞭炮,供祭品。有的地方兴墓祭,还抬香案、抬整猪至墓地祭祖。有的地方兴家族祠祭,一些大姓家族在清明节举族聚于祠堂,由族长主持,到同族祖墓祭扫,祭后举行集体聚餐,俗称“吃清明”。有的地方还时兴出外游玩,或放风筝,或赶庙会,俗称“踏青”。
  5、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过端阳”。本来是民俗五月初五“五月节”。这天,家家户户大门前插菖蒲、艾蒿、桃枝(桃木剑),挂镜子,吃粽子,划龙舟,喝雄黄酒。中午聚餐,吃粽子、鸡蛋、糯米糟(又称米酒)、“虾散”(油炸面食),熬艾蒿水洗澡,涂雄黄膏,并用雄黄酒涂小孩的脸,以消毒除虫,祛邪祈福。小孩佩戴彩色丝绒香囊或者缠小角黍等饰物。有的地方,特别是沿河、沿湖等水乡还有“赛龙舟”(划龙船)的习俗,以锣鼓助威,先至终点者为胜。后来因纪念屈原而演变成三个节日,即五月初五过小端阳,五月十五日过大端阳,五月二十五过尾端阳。屈原在五月初五这一天在湖南汨罗抱石投江,当地百姓纷纷划船去救,后来发展成“赛龙舟”;又纷纷抛粽子、米酒喂鱼,以免它们吃屈原身体,后来发展成吃粽子、糯米糟(米酒)等食俗。端午节与祭屈原已不可分割,但民间仍多尚传统习俗。
  端午节又是“女儿节”。未婚女婿要备酒肉等礼品送给岳父母家,称“送端阳”。出嫁的姑娘一般在头端阳由丈夫陪同回娘家,送油条、包子之类礼物,娘家要用扇子(必赠)、雨伞、毛巾等作回馈打发。塾师收受学生礼物,要回赠折扇一把。如果头端阳因事耽误,在后两个端阳可以补起来。
  6、七夕:农历七月初七,又称七巧(乞巧)、女儿节、中国情人节。相传由楚怀王确定,一直延续至今。牵牛星和织女星是天空中的两颗星星。传说他们分别叫牛郎、织女,后来织女下凡,与牛郎结为夫妻。因母亲王母娘娘反对,将织女强行掳回上天,折散了他们。但牛郎织女对爱情忠贞不渝,最终王母娘娘被迫允许他们两人每年农历七月初七那天相逢一次。据说,这天晚上,所有的鸦鹊都飞到银河上搭桥,让牛郎织女相会。此后,荆门一带的鸦雀身上都掉了许多毛,传说都是为搭鹊桥所致。后来,相沿成俗,人们把这天当做纪念忠贞爱情的日子。这天,各家要摆设香案,供奉瓜果。妇女们盛装打扮,彩线穿针,月下祭拜,乞巧祈愿。妇女夜里用针线做各种游戏,意向织女祈求智巧。
  7、中秋节:农年八月十五日。家家户户备好美酒佳肴,全家人在一起聚餐,称“团圆节”。一般首先祭月神,入夜,月亮升起,主人在室外背月摆香案,备月饼、糕点、西瓜、花生等祭品,由大人率家人面向月亮祭拜。事毕,主妇将月饼按人数切成相应的份数,分发众人,边吃月饼,边喝茶,边赏月。这天,有的地方还有用瓜果绘成小孩脸形,套上服装,用鼓乐送至无子女人家,俗称“送子”。有的地方还流行“摸秋”,就是在中秋节晚上趁着月色将别人家还未来得及收回的南瓜、冬瓜、花生之类的东西偷走,不必担心第二天被主人家谩骂。乡俗约定,摸了秋不能骂,若骂了家庭将不兴旺,被骂者则会走好运。中秋之前,已婚和未婚女婿备烟酒送至岳父母家,称“拜八月半”。
  8、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古代以“六”为阴数,“九”为阳数,九月初九日正好是两个阳数相重,所以人们把它叫做“重阳”、“重九”。民间有出游登高、插茱萸、饮菊花酒、吃重阳糕等习俗。这一天,民间多流行登高,所以又叫“登高节”。人们还欢聚在一起赏菊饮酒,也叫“菊花节”。现在人们又把重阳节称为“老人节”,开展尊老敬老活动。文人墨客往往选择这一天吟诗作赋。
  9、小年:农历腊月二十四日。民间习惯在腊月二十三日祭灶神。各家用糖饴糊住灶神的嘴,粘住牙,是为了让灶神在玉帝前只说家人的好话,不说坏话。夜间,供麻糖,燃香烛,鸣鞭炮,供酒饭,送灶神升天。祈请灶神向玉皇大帝奏明人间疾苦,腊月三十请灶神“下界”,传玉帝旨意,降福人间。腊月二十四日这天,家家户户打扫房屋内外,俗称“打堂尘”,又称“打扬尘”。意寓除去旧年的晦气,等待迎新纳福,迎接大年节日到来。小年之前,从冬至日起,家家户户杀年猪,杀鸡宰鸭,捕鱼网虾,打糍粑、做年糕、爆米花、切麻糖、购副食、买年画,不亦乐乎地置办“年货”。
  10、农稼时令:(一)击鼓催春:农历腊月初八。农民在村头击鼓作戏,“腊鼓鸣,春草生”,借以催“春”早日到来。从这天起,农家开始往田里送肥,至今仍有送肥下田之举。(二)吃“七宝羹”:农历正月初七,为“人牲节”。农家常用七种野菜加大米粉或玉米粉调成糊状煮食。传说吃了七宝羹,犁田不漏水。(三)社日祭“土地”:农历二月初二,为“春社”;八月初二为“秋社”。每逢“社日”,农家要聚资修土地庙,祭祀土地神。有的到田边祭拜,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四)吃蛋撒种:种田撒种是技巧活。在撒种前,农家主妇煮4个鸡蛋给撒种人吃,期望秋后谷粒象鸡蛋一样饱满。俗谓:“不吃鸡蛋不撒种”。(五)“浴佛节”:在“浴佛节”这天送“毛娘”。毛娘,即毛毛虫,害虫。农历四月初八相传为佛祖释迦牟尼的生日,即“佛生日”。这天,农家喜用彩纸剪成十字形纸条贴墙上,上书:“佛生四月八,毛娘今日嫁,嫁到山中去,永世不回家”。(六)插“开门秧”:每年第一次插秧,俗称插“开门秧”。农村手工插秧,多请左邻右舍互帮互插。插秧当日吃早饭,主妇要将一块肥蒸肉埋在一只饭碗中,谁吃了这碗饭,即定为插“上行”秧的人,先下田插“背坎”(较难插),领唱“栽秧歌”。如被插“下行”秧的超越,俗称“关鸡笼”。插秧人都可向“上行”人甩泥巴嘲笑,当然是为了活跃气氛。(七)祭米谷神:农历五月二十六日,传说为“米谷神”生日。这天,农家盼晴,便到田野烧香、燃纸祭祀。俗称:“五谷收不收,要看五月二十六”。(八)开镰“吃新”:新谷成熟,农家要看“皇历”、“择日子”,去田间预割几升新谷,碾米后煮成新米饭,供奉祖先,使祖先先尝到子孙辛勤劳动果实,保佑年年丰收。

主办单位:荆门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