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方言是祖国语言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异常丰富多彩,且不同区域语言多有差异。就拿祁门来说,境内方言多种多样,大体可分为祁门本地话、外县徽州话和北方官话3种。祁门本地话是徽州话的一支,在全县使用人口最多,覆盖面积最大;外县徽州话指的是位于祁门东南隅的凫峰话和北乡的民话;北方话主要指北乡的军话。此外,祁门境内尚有不少江北迁居来祁的,其语言也属北方话的范围。
祁门本地话内部也有不少差异,区分起来,亦可分为城区话、西路话和南路话3个分支。祁门方言语音与普通话相去甚远,甚至有不少音在普通话里找不到对应的字,所谓有音无字。有人形容为听祁门话如同听外语,初来乍到者往往一头雾水,茫然不知所云。就是在祁门定居数年的外来人,也往往说不好祁门方言的一词半句,能听得个大致明白就算是很难得的了。
祁门方言如此复杂多样,究其原因,应与徽州历史上人口变迁有关。秦汉以前,祁门土著居民为山越人。东汉以后,中国北方战乱不绝,中原人氏纷纷南下迁入徽州,他们的语言与祁门土著人语言融合,就渐渐形成了祁门方言。由于南下的北方人氏来源不一,加之祁门古时交通不便,交流不畅,不同区域、不同村庄之间,语言也就有所差异,不尽相同。从这个角度上说,祁门方言保存了大量古代语言的语音和词汇,可称为古代语言的“活化石”。
抛开语音不谈,祁门方言从词汇上说,主要有下面几个特点:一是单音词丰富。祁门方言中有许多单音词,大多是祁门话口语中的常用语。如普通话中的鞋子、哥哥、面条等,在祁门方言里变成了单音词鞋、哥、面,在而单音词多正是古汉语的显著特点。二是儿化词较多。儿化词在祁门人口语中随处可见,如杯儿、盒儿等等,且具有汉语早期儿化形式的特征。三是特殊用法常见。祁门方言词缀带“子”之类的不多见,但带词缀“啦”的合成词,如鸡啦(鸡)、妹啦(妹妹)之类比比皆是。此外,尚有不少常用语与普通话前后语素倒置,如热闹讲成闹热等等。
除去上面的几个特点,祁门方言在词汇方面既古朴,又通俗,还很有趣味。说其古朴,是因为在日常生活用语中,保存有大量古代词语,可以说是文言文词汇。如祁门人说“洗面”而不说“洗脸”,古代汉语中,面的本义就是指现在人所说的脸,《战国策·触*说赵太后》一文中就有“有复言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祁门人称姐为姊,《尔雅》云:“姊,女兄也,男子谓女子先生曰姊。”此类词很多,如称祖母为老妪,称你、我、他为翁、少、其,均极古雅。甚至在某些词的读音上,也与古代相同。说其通俗有趣,是因为祁门方言有不少形象生动、易于理解的词汇或语句,可以称为祁门话成语。如“清水煮螺蛳”意指缺少调味品的菜。“搓反索(绳)”意指与讲相反的话,做相反的事。“万历年问的事”意指陈年旧事等等,举不胜举。在祁门话成语中,还有不少含有祁门人才知道的故事,如“刘氏婆”指的是搬弄是非、长舌妇的意思,在外人看来,实在难以理解。而祁门人则知其来历,刘氏是目连戏中的主角傅萝卜的母亲,在戏中是一个奉佛不专的长舌妇。而“梅道士家徒弟”意指脾气执拗之人,梅道士亦是一个只有祁门人才知的人物,在祁门人传说中,其徒弟不听师言,脾气执拗。再如“好货不到王家洲”,景德镇有街名王家洲,商家收购次品修补后专在此出售,祁门人因有此语,用以讽刺劣物和低能之人。凡此种种,不要说其语音外人难以听懂了,就是听懂其音而不知祁门历史典故的人亦不知其义。
祁门方言,实在精采。多少风俗,多少文化,尽在言语中。
信息来源:祁门县政府网
稿件由黄山市台办提供
主办单位:黄山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联系电话:0354-2636130 E-mail:jztb888@sina.com
华夏经纬网络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