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贵州要闻

贵州黔西:文化精品谱写时代华章

发布时间:2023-11-08 12:33:46

中新网贵州新闻11月7日电(郭翰 胡静)近年来,贵州省黔西市立足厚重历史和民族凝聚实践,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围绕“五动融合”“四双”发力为创建主题,打造“五示范廊带”的新模式。把内容丰富、内涵深厚精品文化,纳入到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中,有形有感有效植入创新方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纵深推进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

精品文化“活”起来 文脉传下去

“千年古村蕴智慧,文化底蕴闪光芒。”一个地方最吸引人的就是文化,这是它的魅力所在。地方文化就是一个地方的精髓、灵魂。

黔西市刺绣文化可以说是源远流长,历史悠久。也是当地一张耀眼的“名片”。

9月20日,来自贵州省黔西市的苗绣长卷《苗韵·薪火》被正式移交杭州亚运会组委会。黔西市经过起稿、定稿、蜡染、刺绣等一系列细致操作,才将这一幅凝聚着黔西市人民深情厚谊,拥有民族情意的刺绣精品送到美丽的杭州,作为礼物献给了杭州亚运会”,让养在深闺的“精品”走出大山、走进了亚运大会场。当刺绣闪亮登场时,观众们都被绣娘们精湛的传统技艺所惊叹、折服。真是一针一线,绣出绝世风华,体现了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传统的也是时尚的真理。

黔西市的蜡染、刺绣,是民族文化中的“一道彩虹”,是一片瑰丽的“花园”,是一座永恒的“宝库”。

以针为线,以笔为墨,见山绣山、见水绣水、高山湖泊、花草虫鱼……在绣娘们的手里,“跳”了出来,其中以马尾绣、平绣、锁绣等绣法最为多见。黔西市始终坚持传统文化作为引领,大力支持民族文化传承苗绣产业发展,以“精品”实现民族团结的“三交”。

一针一线,何其精彩,一刺一绣,何其多姿,推动苗绣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这被称作穿在身上的“活化石”,正像一股无形的力量,推动了“传统+现代”、“新+旧”的融合发展,让民族团结之心凝聚起来,让精品文化“活”起来,让精品文化“厚”起来,也才能感受到地方“文脉”。

以刺绣为代表,在黔西,精品特色文化不胜枚举,剪纸、黔布依诗、布依族勒尤、布依戏、屯脚布依铜鼓文化、兴仁苗族姊妹饭、布依族八音坐唱、雕刻等等。

以“五示范廊带”作为地域文化之弧,必画出黔西民族团结的特色文化“歌”,必奏响民族团结之“曲”。

“非遗”文化,沁润人心

在黔西,民族文化沁润在每一个乡镇村庄。

36支社会团队,每年200余场文化惠民演出,服务群众30万余人次,60支乡镇文艺宣传队,956支村级文艺宣传队,让每一个乡镇都能享受到文化的滋养,形成全面联动、全覆盖性的文化宣传模式。黔西市文化馆馆长李之纯说。

李之纯介绍,金钱棍、苗族斗鸡舞、花灯戏、戏剧表演、剪纸……都是黔西市罕有的文化精品。其中非遗就有66项,省级9项市级20项,县级37项。

黔西市非遗传承保护延续了文化和民族团结的生命力,黔西各族人民是功不可没的。精品文化促进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进一步促进了各民族像石榴子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走在黔西的大街小巷,其中沁人心脾的书香味,便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因为随处可以看到的大小书店,琳琅满屋的书籍,沁润着各族群众的生活,丰富的精神文化,进一步让黔西充满着文化味。

各族群众自发组织,利用各种有效资源,提升全市各族群众的文化底蕴和文化素养,利用周末大舞台等形式,表演丰富多样的文化节目,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文化之花,开遍黔西

《易经》中写道:“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化既是美的享受,又是联结社会的坚韧纽带。黔西市以文化为抓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是各族人民的决心,也是各族人民的信心。

从2021年开始,黔西文化馆组织教师进校园传授非遗文化,各中小学积极引进民族文化,黔西一小文琴戏、花灯;黔西十小民族歌舞、二小快板、十二小金钱棍、蜡染等等。非遗文化进课堂,民族文化进课堂,邀请专家就非遗文化、民族文化对学生进行公益性教学,大力发挥总馆和各分馆的联动效益。

非遗民族文化的普及为黔西市发展文化品牌凝聚新鲜血液,对于黔西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的创建,提供源源不断的文化动力,对小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认识更加深刻,动力更足。

黔西市文化馆馆长李之纯表示,民族风的繁花似锦,让人沉醉其中,仿佛穿越时光,重温传统的韵味,黔西市在文化精品铸辉煌的道路上,一定会画出民族美丽的画卷,彰显出团结的崭新面貌。(完)

主办单位:贵州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