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贵州新闻11月13日电(谌颖轶)贵州省遵义市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区,现有汉族、仡佬族、苗族、土家族等48个民族,有2个自治县、8个民族乡,少数民族人口108万人。
遵义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并有机融入“传承红色基因、讲好遵义故事”的实践,打造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的“升级版”。
文化教育浸润人心
走进遵义市滨湖中学,只见学生们热情高涨,正开展“推食爬”、武术操、“打篾鸡蛋”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
滨湖中学现有学生2700余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占比超过18%。学校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扎实开展中华经典诵读、中华文明礼仪、中华传统技艺教育及相关活动,将学生的兴趣爱好与课程教学融合。
“学校的各民族师生都很喜欢学校开展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活动,参与的积极性很高。”滨湖中学校长杨林璋说,学校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让更多的民族传统融入课程当中。
杨林璋表示,滨湖中学正积极探索“理念融合、课程融合、活动融合、家校融合”的育人模式,引导学生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坚持教育厚植,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化基础,是遵义市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市的目标任务之一。在遵义,还有更多学校和滨湖中学一样,通过各种形式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常态化。
贵州航天职业技术学院在校学生15000余人,来自汉族、苗族、藏族等25个民族。学校围绕拓展“课程空间、实践空间、教学空间、服务空间”,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有形有感有效,2022年被国家民委命名为第十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学校。
各族群众共同发展
走进遵义市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上坝土家族乡八一社区棒垒球就业帮扶车间,近40名工人正在认真缝制棒球,一道道工序有条不紊,呈现出一片繁忙而和谐的景象。
“这里上班自由,我有空就来车间做工,一个月能挣2000多元。”苗族群众冯光勤是棒垒球就业扶贫车间的一名缝制工人,谈起现在的生活,她欣慰地说道。
八一社区是道真自治县最大的易地搬迁安置区,少数民族群众占社区总人数的74%左右。其中,搬迁群众主要是仡佬族和苗族。
“除了棒垒球就业帮扶车间外,这里还打造一个食用菌厂,就业群体中有90%以上都是搬迁群众。”上坝土家族乡政法委员邓国勇介绍,八一社区通过开展技术培训、帮扶车间就业、引导外出务工三种方式,解决易地搬迁群众以及当地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
发展,是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总钥匙。遵义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展基础为抓手,全方位提升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在遵义市播州区花茂村,苗族致富带头人李满维创办民宿、农家乐,解决村内近60人就业;位于道真自治县的贵州贵旺公司打造“校企融合”标杆,在产业发展的同时积极讲好民族团结故事,解决脱贫户、易地搬迁户及就近农户近1000人就业问题……
文旅融合赋能添彩
走进茅台天酿景区,大型新媒体红色剧目《红酿》《天酿》正在上演。讲述了红军四渡赤水历程的《红酿》,区别于传统形象,互动、参与式的体验让游客增加体验感,多媒体、新动漫的融入吸引了更多青少年游客的注意力。
遵义市将中华文化内涵注入革命遗址、红色场馆、人文景观和旅游景区,创新中华民族历史观在旅游景区景点展陈方式,积极打造体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团结进步价值理念的文旅新线路。
位于茅台镇的中国酒文化城,内设中国酒源馆、中国酒技馆等8个展馆,系统介绍了中国酒的起源、酿造技术、酒俗酒韵,全面展示了中国各地名酒品牌及历史、世界蒸馏酒文化、葡萄酒文化等。
景区通过采用“酒+旅游”、“红色教育+旅游”等模式,让游客通过游览景区深度感受多彩贵州深厚的历史、民族和酒文化。其中的中国酒俗馆,将56个民族的酒俗向游客一一道来,吸引不少游客驻足参观。
“酒是各民族都喜爱的饮品,在饮酒过程中,众多少数民族创造出璀璨的酒文化,形成个性鲜明的酒风貌,如同众星拱月、百川归流,使得中国酒文化更为壮观。”景区讲解员说,景区还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
作为贵州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1+8”示范试点单位,遵义正积极探索更多实践经验,推动民族工作迈出新步伐、展现新作为、实现新突破,有序有力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市建设。(完)
主办单位:贵州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