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贵州新闻11月28日电(王明元 郝涌智 邰芯雨)初冬早晨,阳光透过窗户洒入下贵阳市观山湖区百花湖镇麦城村锦绣工坊,绣娘们指尖翻飞,将一条条丝线制成一片片苗绣。
“以前学刺绣都是零零散散,不成系统也不太严谨,镇妇联联系企业搭建锦绣工坊,让我们有了学习的平台……”苗族姑娘向发美是嫁到上麦城村的媳妇,自小就喜欢刺绣的她对锦绣工坊的成立感到很欣喜。
“通过多次培训,我对自己民族的文化不仅有了更深的认识,对刺绣的各个针法也有了更多了解,这段时间我也正在学针法和配色,并且已经可以通过做一些小饰品补贴家用。”展示着自己新制作的“水桶包”向发美言笑晏晏。
对于锦绣工坊带来的变化,向发美的“同学”白金翠也颇有感触。
“以前我们就是跟着父母学,教你怎么绣就怎么绣,种类比较少,也没有什么目标。通过培训我们知道什么是针法、有哪些针法,但对我来说,改变最大的是认知上的……”白金翠打开话匣子后继续说道,“通过培训之后,我才知道这小小刺绣蕴藏着巨大价值。我们制作的绣品不再只是用于自己穿戴,还可以通过合作企业售卖,让针线在指尖变现,生活也因此改变。”对于有着二十多年“绣龄”的白金翠,刺绣早成了她生活的一部分。
针线在指尖,热爱在心头。在向发美、白金翠身上,绣片、耳饰、手包满是民族韵味,她们用一针一线穿起属于自己的“最炫民族风”。
“很多传承都停在了老一辈,对于这种慢工才能出的细活,现在的年轻人并不太喜欢,大多数人觉得这个耗时长、变现慢、难变现,所以不愿意学。”向发美坦言。因为热爱,所以执着。在锦绣工坊的组织下,她们还前往苏州参观学习,精进技艺。
2023年以来百花湖镇立足本地民族的文化特色,通过政府和企业共同努力,探索将本地民族文化和商业模式结合,建立锦绣工坊,形成“村+企”合作模式。
“我们采取政府搭台,企业、村集体和服务对象唱戏的思路,将锦绣工坊打造成集党建宣传、技艺培训、就业服务的平台,通过锦绣工坊为培训合格的绣娘们提供商业订单,拓宽农村富余妇女劳动力收入渠道,传承民族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百花湖镇党委副书记、镇长蒋华佼介绍道。
在这锦绣工坊中,指尖技艺正在变成指尖经济,绣娘们正在绣出幸福的生活。(完)
主办单位:贵州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