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政务要闻

望城“青农人”带头耕耘希望的田野

发布时间:2024-03-27 17:49:32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谢璐

又到春耕好时节,在长沙市望城区广袤的乡村大地,一批批年轻的“青农人”扎根田野,以种粮大户、蔬菜王子、带货女王等全新的身份,用他们的智慧与汗水,播撒出春的希望。

“穿皮鞋种田、用手机育秧”的小伙伴们

3月25日,记者走进位于长沙市望城区茶亭镇的哲浩农机智能育秧工厂,新鲜感和科技感扑面而来。

智能育秧大棚里,平铺在地的育秧盘青翠欲滴、生机盎然,哲浩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90后”种粮大户姚鹏飞轻点手机,得到“号令”的自动喷灌、风机、控温控湿等设备即刻开始“工作”。“我们将温度设定在25摄氏度左右,这是最利于生长的,超过30摄氏度手机就会接到报警,还可以根据生长情况进行浇水、吹风、打开遮阳网等。”姚鹏飞操作熟练,“以前10几个农民的工作量,现在只需约5人就能完成。”

“跟着国家政策走,种粮也能赚到钱。”2012年,姚鹏飞放弃年薪十几万元的销售工作,回到家乡投身农业,立志当不一样的当代新青年农民。作为一个“技术迷”,他创办合作社,流转村上1600多亩土地,引入旋耕机、无人植保机、插秧机、抛秧机等设备,练就农机操作的“十八般武艺”,让10多亩稻田30分钟即完成插秧。

随后,又创办自己的育秧厂、加工厂、烘干厂和储备粮仓,创立“新乡贤”生态米品牌,实行产供销一条龙服务。如今,不仅年收入达百万元,还带动了20多位青年回乡就业,“穿皮鞋种田、用手机育秧”成为了他和“小伙伴”们的标志。“我本来在外打工,看到种粮效益越来越好,今年便加入了合作社。”“00后”姚政言坦言,“现在固定工资有6万元,年底有分红,待遇不比打工差,还能就近照顾家人。”

“总书记来湖南考察时,走进田间地头,和农民站在一起,这一幕触动了我。我们年轻人要扛起种粮的重任。”今年,姚鹏飞准备再扩种300亩双季稻,合作社水稻种植面积达1700亩。眼下,新购买的2台旋耕机、7台插秧机已试机完毕,准备在春耕中大展身手。

“人才雁阵”展翅望城沃野

像姚鹏飞这样的“青农人”,在望城还有很多。

“90后”曾世杰2015年回到家乡靖港镇种菜,潜心研究打造“农家肥浇灌”“机械化种植”“产品可溯源”等一系列蔬菜名片,被称为“蔬菜王子”;2019年又联合当地12家农业龙头企业共同成立了湖南省首家农业产业公共服务平台“中望优农”,为广大农户提供农产品销售、科技人才、农技农资、农产品检测等服务。他成为长沙农创联最年轻的会员之一,2023年获评第二届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

“85后”姚栋,和妻子回到家乡茶亭镇种红薯,引进商薯、烟薯、天目山小香薯等十余个良种,注册“薯夫妻”品牌并进行绿色认证,陆续开发红薯粉、红薯干、红薯片、红薯酸菜、水果红薯等一系列农副产品,不仅带动周边200多位村民共同致富,还对口援助了湘西龙山60多户脱贫户。

2011年大学毕业的胡丹,在各级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将望城乡村振兴馆发展为集展示、体验、分享、交流、培训、电商平台为一体的“线上+线下”立体式产销对接平台,开馆短短8个月,就已帮助农户销售农产品超1200万元,并整合20家企业资源制定了“农文旅”4条精品旅游线路,吸引了近万人来望城参观考察。

湖南文和友小龙虾产业研究院院长崔松,自2019年起一头扎进乔口镇潜心研究望城荷花虾的育苗、养殖、加工、销售,成功研究推广“一荷三虾”养殖新模式,建成了小龙虾屯养基地,让四季养虾、全年吃鲜虾从梦想照进现实。他还利用自己专业所学,带领22名党员服务全镇广大养殖户,打通“育产供销”全产业链,带动乔口镇40余户养殖户增产增收。

快言快语的“辣妹子”张兰芳,放弃上海的“白领”生活,和父亲来到乌山成立湖南农美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发展辣椒“漂浮育苗”,如今基地已发展为湖南最大的辣椒苗种植基地,每年销售辣椒苗约3000万株,公司还参与制定了湖南省蔬菜育苗行业标准。

户外运动爱好者朱小勇依托黑麋峰的自然资源,在桥驿镇杨桥村创建滑翔伞基地,将这里发展成为长沙的乡村休闲游网红打卡地,吸引高空玻璃漂流、高空栈道、全地形车、七彩花海迷宫等一大批文旅项目落地,每年给村民带来近300万元旅游收入。

从怀化来望城发展的舒岳礼,将铜官街道中山村的一片贫瘠土地培育成千亩生态果园,2023年各类水果的总产量在100万斤左右,销售额达600万元。他还给周边的村民免费提供果树、农资、技术服务,帮助他们发展庭院经济,“旅游+果蔬采摘+水产品尝”的乡村文旅新模式让当地农民鼓了腰包、火了日子。

……

这群新时代的“弄潮儿”在“希望的田野”上展翅翱翔,为望城乡村振兴注入不竭动力。

打出乡村人才引育用留“组合拳”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正如种田离不开水,年轻人回农村创业,也离不开好政策、好举措。

近年来,望城区深入实施“人才强区”战略,持续推进“乡村人才振兴”工程,打出了一套人才引育用留“组合拳”。

开展“招商式”引才。出台“骨干人才10条”“双团博士”“乡村CEO”等人才政策;大力发展院士农业,面向湖南师范大学、湖南农业大学等单位引进“辣椒院士”邹学校、“水产院士”刘少军等院士专家100余名;依托国家农业科技园、专家工作站、小龙虾研究院等平台,引进孙铝辉、陈红兵等8名专家教授和68名“双团”博士;打好“感情牌”,通过“迎老乡、回故乡、建家乡”引进曾俊杰等50余名“湘籍”人才返乡创业;以高校学子兼职基层团组织副书记、“青锋计划”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等“返家乡”社会实践形式,每年提供近200个实习见习岗位,引领广大青年热爱家乡、服务乡村。

开展“保姆式”留才。精心搭建乡村创客中心、青年人才友好示范街区、青年人才驿站等服务载体,全方位强化人才的入户、入住、子女入学、配偶就业等服务;推出“望城时hua”人才主题活动品牌,开辟“人才兴‘望’”宣传专栏,发挥青年联合会、农创联等平台优势,不断拓宽人才“朋友圈”;举办“望青计划·高校学子望城行”“望青论坛”“青聚力·振乡村”等系列活动,广泛开展“乡村振兴青年先锋”“向上向善好青年”“乡村振兴•人才之星”“十行状元、百优工匠”等选树表彰,不断激发人才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政府给予的人才便利和荣誉称号对我来说是一种激励,让我进一步把匠人精神融入到育苗、种植养殖、加工、销售等环节,带领身边的人共同致富。”获评望城区E类骨干人才的崔松表示。

据统计,截至2024年初,望城全区累计认定农业产业领军人才21人、新型职业农民311名、乡村工匠56名,累计创建名匠工作室2家。2023年,470人认定为望城区首批E类骨干人才,10人入选年度“乡村振兴•人才之星”新锐榜。

鱼跃而海愈阔,鸟飞而天更高。一大批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有情怀、有担当的乡村青年人才大展身手,激活瞭望城乡村振兴的“一池春水”。数据显示,2023年,望城全区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8765.56万元,集体经济收入50万元以上的村达89个,占比95.7%。

来源: 新湖南

湖南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版权所有